总体来看,一季度实现GDP总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4%,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且超过去年全年5%的增速水平,中国经济录得开门红。
经济底盘稳固,成为A股坚实支撑
一季度经济数据向好体现了我国经济基本盘的韧性,这说明我国去年底以来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开始奏效。这也是在关税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形势下A股市场表现出足够稳健的主要原因。
对外贸易方面,中国3月份出口增速达到12.4%,较前两个月份大幅好转。不过,进入二季度后,美国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的影响将会在外贸方面逐步体现。
后续我们可以每个月都去关注一下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数据,若外贸领域遭到影响,很有可能将对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带来一定的波动。当然,届时国内会有更多的促内需、稳增长的政策出台。
3月份社零为40940亿元,同比增速为5.9%,较1-2月份明显提高,
这也是2024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3月份数据带动下,2025年一季度社零增速提升为4.6%,较去年一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
这说明,在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出现了温和复苏的趋势。
过度依赖修路造桥等传统基建,可能让地方政府背上更沉重的债务包袱;
而推动制造业升级时,若只发文件不配套资源(比如缺人才、少资金),
新兴产业可能陷入“千城一面”重复建设,最终烂尾闲置。
在基础设施饱和阶段(如传统基建投资回报率下降至5%以下),应提高新质生产力投资占比;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期,可通过专项债支持传统基建升级为"新基建"载体。
建立"传统基建保底+新质生产力增值"的动态组合:
当新质生产力项目市场接受度低于预期时,可通过传统基建的稳定收益进行风险对冲。
短期:对接中央增量政策窗口期(如特别国债、设备更新再贷款等),加速项目储备与申报;
聚焦专项债“负面清单”外领域,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算力中心等,争取资本金比例提升至 30%。
中期:建立“产业地图-要素保障-考核指标”三位一体政策体系,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即先规划产业布局(地图),再配资源(保障),最后用考核确保执行(指标)。
就像种田前先勘测土壤(地图)、备好种子化肥(保障)、定期检查收成(指标),才能避免盲目耕种导致颗粒无收。
长期:将“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产业链带动就业系数”“数字核心产业占比”纳入政绩考核,倒逼发展模式转型。 面对全球经济波动与国内结构调整的双重考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在政策工具协同性、投资方向精准性、创新驱动渗透性三个维度深化突破。
短期要警惕传统基建依赖症与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的双重风险,
将政策资源更多导向产业基础再造与消费潜力释放;
中期需强化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推动沿海技术优势与中西部要素成本优势形成互补;
长期则要加快构建统一要素市场,破除制约技术、数据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中,唯有将制度型开放与风险防控能力同步提升,
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微观主体活力,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塑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统一。
中国经济一季度表现亮眼,这也证明了A股的基本盘稳固。二季度经济预期会受到关税战带来的外贸冲击,不过对冲政策也将很快落地。
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内需支柱的消费行业和地产行业,已初现向好趋势。内需相关的板块,在股市中低迷数年后,也开始展现出反转的迹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