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开车时遇到施工路段,导航提示前方拥堵500米,你只能硬着头皮跟在长队后边,眼睁睁看着隔壁车道空荡荡却不敢变道;或是周末逛商场时,停车场里绕了三圈都找不到车位,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斜列的空位,却因为技术不够只能放弃;又或者,当你用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着车机喊“打开空调”时,它却回你一句“抱歉,没听懂”……这些让人血压飙升的场景,或许即将成为历史。
就在最近,宝骏汽车悄悄给用户送上了一份“大礼”——春季OTA升级正式推送。这次升级不仅让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变得更聪明,还让车机交互体验直接拉满。有人说,这是宝骏在智能汽车领域放出的“王炸”,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常规的软件更新。那么问题来了:这次升级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它真的能让普通人在日常用车中感受到质的飞跃吗?
让老司机失业的智能驾驶
如果说以前的辅助驾驶系统像是刚拿驾照的新手,那么升级后的灵眸智驾2.0 Max绝对算得上是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举个最接地气的例子:当你开着车在高速上遇到施工路段,系统不再是傻乎乎地跟着前车排队,而是会像人一样提前观察路况,主动变道到畅通的车道。更绝的是,在拥堵路段,它甚至会“见缝插针”——当隔壁车道出现一个车身长度的空档时,车辆能果断变道超车,这操作简直比某些司机还果断!
停车场里的表现更让人拍案叫绝。以前遇到斜列停车位,很多新手司机要来回倒三四把才能停进去,现在车辆能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精准入位。有位宝骏云海车主在社交平台分享:“上周带家人去宜家,停车场里全是斜列45度的车位,我直接开启自动泊车,结果车子一把入库,旁边的宝马大哥都摇下车窗问我这是什么黑科技。”
方言党终于站起来了
如果说智能驾驶是车辆的“大脑”,那么智能座舱就是车辆的“嘴巴”和“耳朵”。这次升级最让南方用户感动的是——车机终于能听懂“塑普”(塑料普通话)了!比如广东人说的“开冷气”,四川人说的“把空调打起”,系统都能秒懂。有用户调侃:“以前我用川普说‘打开天窗’,车机给我切了首《天路》,现在终于不会闹笑话了。”
更贴心的是,导航界面变得像手机一样直观。比如超速时会用红框提醒,还能自动降低音乐音量让导航播报更清晰。一位宝妈用户说:“以前开车总要在手机支架和车机屏幕之间来回看,现在直接盯着中控屏就行,连我六岁的儿子都能看懂导航上的箭头。”
藏在细节里的“小心机”
这次升级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用户平时吐槽的“小痛点”逐个击破。比如新增的“清洁模式”,擦屏幕时自动黑屏防误触;再比如记忆泊车功能,现在遇到对向来车不会傻愣着不动,而是会主动绕行。最让人意外的是反向拨杆取消变道的设计——当系统自动变道时,如果你觉得时机不合适,轻轻一拨转向灯杆就能取消操作。这种“人机共驾”的默契,简直像副驾驶坐了个会察言观色的领航员。
有网友实测后发现,升级后的系统在过弯时方向盘转动更柔和,急刹车的“点头感”也减少了。用他们的话说:“以前坐智能驾驶的车像在坐摇摇车,现在终于有了坐高铁的平稳感。”
智驾平权不是口号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宝骏早在2022年就把自动泊车功能带到了10万元以下的车型上。这次春季OTA升级,更像是把高端车型的配置“下放”给老百姓。比如原本20万元以上车型才有的代客泊车、城市领航功能,现在宝骏车主用手机就能远程召唤车辆;再比如与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合作,让车机不仅能听懂指令,还能预测用户需求——比如快到家时主动问要不要开启空调,下雨天提醒关闭车窗。
数据显示,去年国庆假期,93%的宝骏车主在高速上全程使用领航辅助驾驶,最长单程跑了1218公里。有车主开玩笑:“现在开车最大的挑战,是防止自己因为太放松而睡着。”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次升级有没有超出预期?从用户的实际反馈来看,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它没有堆砌华而不实的功能,而是聚焦于真实用车场景的优化。当你发现车辆能从容应对早晚高峰的堵车,能在商场停车场丝滑泊入刁钻车位,甚至能用方言和你唠嗑时,那种“科技真的在为我服务”的踏实感,远比参数表上的华丽数据更有说服力。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习惯车辆自动避开施工路段,习惯用家乡话指挥车机,甚至习惯让系统自己去找停车位。而宝骏这次OTA升级,正是通往这个未来的重要一步——它让我们看到,智能汽车不再是土豪的玩具,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的“出行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