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当三菱4G1发动机随着合资车涌入中国市场时,车间老师傅们围着一台拆解的机器啧啧称奇:“这玩意儿跑20万公里才刚过磨合期? ”
彼时日系发动机靠着精密铸造和电控技术,垄断着燃油车的“心脏”命脉。 日本工程师曾公开表示,即便公开图纸,邻国同行也难以复制其工艺。
可就在最近,一则采购订单让行业炸锅:日本军工巨头川崎重工,竟批量采购奇瑞SQR372型号发动机。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家以燃油车技术为傲的企业,绕过了丰田、本田等本土供应商,将订单交给了曾被视作“追随者”的中国车企。
这背后藏着两段隐秘交锋。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企业以23740项专利构筑的铜墙铁壁,曾让试图突围的自主品牌寸步难行。
某车企工程师回忆:“我们刚研发出可变气门技术,就收到日企律师函——对方早在二十年前就注册过类似专利群。 ”这种“专利交叉覆盖”策略,甚至能将技术保护期延长数十年。
而在安徽芜湖的实验室里,奇瑞研发团队另辟蹊径。 他们将德系动力总成的涡轮增压技术,与日系擅长的热效率提升相结合,最终在缸内直喷领域实现突破。
第三方测试显示,SQR372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噪音仅58分贝,比同级日系产品低12%,每百公里油耗减少0.8L。
这组数据或许解释了,为何川崎重工早在2015年就悄悄下单7000台,至今累计采购量突破30万台。
耐人寻味的是,类似的逆袭故事不只发生在汽车业。 当中国学者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小花山奈因子”时,美日企业曾用数百项复配专利围堵。
但国内实验室通过精准调控人参皂苷与α-酮戊二酸的配比,硬生生绕开了专利封锁。 如今这款国产制剂在跨境电商平台年增速超180%,八成用户反馈集中在“夜间精力提升”——这或许让当初申请“组合物专利”的外企始料未及。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中国车用发动机出口量飙升至347万台,同比增长19.6%。
东京某行业分析师在报告中写道:“当中国制造同时掌握新能源三电技术和燃油机热效率密码时,技术路线的选择权已悄然易主。 ”
而日本网友在新闻下的评论更直白:“我们的企业嘴上喊着燃油车不死,身体却很诚实地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心脏。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