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经的汽车销量巨头,现在却要“跪着做人”才能求生?这不是一种谦卑,而是一种紧迫感。2024年8月,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用这句话狠狠戳中了所有员工的心。连续多年霸占中国汽车销量榜首的上汽集团,如今面对着市场与技术的双重夹击,内外压力扑面而来,巅峰地位不保。到底发生了什么,曾经的封王再难守江山?
曾几何时,上汽集团就是中国汽车市场里的“大哥大”。过去18年,他们用销量说话,主导了市场的风向。但到了2024年,这种光辉越来越黯淡了,销量不再“光鲜亮丽”,市场份额也岌岌可危。最让人震惊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的销量同比下滑了21.6%,这一数据铁证如山,无法狡辩。而另一边,比亚迪却像踩了风火轮,一路飞驰,销量竟飙升了32.1%。曾经的王者,如今却再也无法固守它的王座。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上汽的传统燃油车业务,依赖度极高的合资品牌正在集体滑坡。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上汽大众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前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7.24%,更别提它的兄弟品牌上汽通用,居然遭遇了惊人的61.55%的跌幅,简直就是急速下坠。上汽的燃油车市场像是被掘了根基,撑不住了。
情况可以说是已经够糟糕了,但让上汽最头疼的还在后头——新能源车的市场竞争似乎也失去了先机。要知道,上汽早在2006年就青睐新能源领域,可如今打拼了这么多年,真正让它扬眉吐气的车款却寥寥无几。
特别是智己和飞凡,这两个品牌本来寄望能在20万价位段“抢食”,却因为互相掣肘,死死对打,结果反而双双未能做大做强。比起同价位区间的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它们缺乏竞争力,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根本撼动不了新能源市场的塔尖。
正当上汽集团在国内陷入暗流时,国际市场的浪潮也不留情面。2024年9月,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加征100%关税,这无异于直接关上了上汽通向美国市场的门。同一时间,欧盟也加入这场“封杀”行动,加大了对中国车辆的税收压力。上汽原本希望通过出口“走出去”的战略,如今在这波全球贸易壁垒面前进展受阻,再次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进退两难。
然而,比起外部压力,真正让上汽“头疼”的,其实还是内部的分裂和博弈。智己和飞凡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内部对立,两个品牌表面上是集体出征新能源战场,实际却成了“窝里斗”的典型。智己L6在销量上虽有些许增长,但一台车撬不开市场的大门,尤其面对特斯拉和小米等竞品的庞大攻势,智己显得颇为乏力。飞凡尽管身处无数广告包装和重金推广中,销量也迟迟难有突破。这种互踩脚步的现状,让上汽集团逐渐失去了对新能源赛道的操盘控制权。
说到底,合资品牌的慢慢衰退才是压在上汽脖子上的另一座大山。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这些曾是上汽卖车夺冠的“黄金招牌”,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与新能源潮流的迅猛冲击,这些品牌不再拥有当年的号召力与竞争力。上汽通用在2024年的市场表现简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不禁让人怀疑,这家曾经的“合资老大”是否正在走向衰败的尽头?在这样两条战线的夹击下,上汽遭遇实质性的“双重失利”。
不过,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上汽集团进行的最新改革。2024年下半年,在贾健旭正式接替集团总裁后,他祭出了全新的改革策略“零整同”。看似要下猛药,但这药吃下去真能见效吗?“零整同”意味着上汽要把散落在外的零部件企业整合起来,形成协同作战。这一战略听上去非常有道理,但执行难度却高得吓人。原因很简单,零部件厂商如延锋、华域等都是市场上享有盛名的大型企业,它们不仅对外有独立客户,利润考虑更注重市场导向。毕竟,生意是生意,亮剑可以,低头不行。这种利益冲突下,想让零部件厂商心甘情愿来服务整车,这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贾健旭提倡的“跪着做人”,不仅仅是代表着市场策略的低姿态,更是想直击上汽集团内部那套根深蒂固的傲慢与慢性文化。这种姿态令人深思:一个曾经自恃为市场王者的庞然大物,是否真的能够在跪下的过程中重新站起来?哪怕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改变总归谈何容易。就像一艘巨轮,调整方向所需要的一点点力量,可能都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当“跪着做人”成为改革的象征时,它更多是上汽向市场与组织文化低头的一种尝试。但未来还长,风浪还大,上汽是否能够在这场自我革新与外部挑战中涅槃重生?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