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中国汽车品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该报告首次对国产汽车品牌进行了等级细分,打破了长期以来市场认知的固有格局。
报告显示,在评估的42家主流国产汽车品牌中,仅有3家跻身一线品牌行列,分别是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上汽乘用车。这一结果令人意外的是,市场表现强势的红旗和比亚迪均未能进入一线阵营,仅被评为二线品牌。
中国汽车品牌研究院院长张世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评估采用全新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品牌历史沉淀、市场份额、用户口碑、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等15项核心指标,力求客观反映各品牌的真实实力与市场地位。"
评估结果显示,长安汽车以89.7分的总分位居榜首,吉利汽车和上汽分别以87.3分和86.9分紧随其后。红旗汽车和比亚迪的得分分别为83.6分和82.8分,与一线品牌标准的85分存在明显差距。
长安汽车能够位居第一并非偶然。数据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72.6万辆,同比增长16.3%。其自主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6.8%,已连续四年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品牌旗下已形成包括阿维塔、深蓝、UNI系列在内的多条产品线,覆盖从经济型到高端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
吉利汽车则凭借全球化战略获得评委青睐。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已在全球36个国家建立生产或研发基地,旗下极氪品牌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87%,打破了国产品牌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桎梏。
上汽乘用车依靠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入围一线阵营。2024年,上汽自主品牌出口突破40万辆,位居国内车企第一;同时,上汽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超过100亿元,已获得国内外专利3500余项。
令市场普遍感到意外的是,被广泛认为是国产高端品牌代表的红旗汽车未能跻身一线阵营。**红旗汽车虽然在2024年销量突破36万辆,同比增长32%,品牌溢价能力也位居国产品牌前列,但在用户体验、售后服务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林青在分析中指出:"红旗品牌的消费者满意度评分为82.3分,低于一线品牌的平均水平86.5分,特别是在售后服务网络覆盖率和响应速度方面,与国际豪华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2024年全年销量高达302.5万辆,超越大众成为中国市场销量冠军,为何也未能进入一线品牌行列?报告给出的评价是:"比亚迪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力方面表现突出,但品牌溢价能力和国际认可度相对不足,海外市场拓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显示,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销量仅占总销量的8.7%,远低于一线品牌20%以上的平均水平。
二线品牌阵营除了红旗和比亚迪外,还包括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广汽乘用车、东风乘用车和江淮汽车等7家企业。这些品牌普遍具备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表现,但在品牌影响力、用户忠诚度或全球化程度上还有提升空间。
长城汽车作为SUV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全球销量达到130.6万辆,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17.3万辆。品牌旗下坦克系列产品打造了越野细分市场的现象级产品,但在轿车和MPV领域布局不足,产品矩阵不够完善。
奇瑞汽车凭借强劲的出海表现获得评委认可。2024年,奇瑞出口107.5万辆,位居中国车企出口第一,但国内市场份额相对有限,品牌认知度和用户黏性有待提升。
三线品牌共有15家,包括哪吒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新势力品牌,以及一些地方国企如东南汽车、华晨汽车等。这些品牌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市场份额有限、品牌历史积淀不足等问题。
四线品牌则包括前途汽车、金康汽车等17家企业,这些品牌大多处于创业初期或转型阶段,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表现相对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评估对国产汽车品牌的等级划分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存在一定差异。**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发布的《2025年中国汽车购买意向调研报告》显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国产一线品牌排名中,比亚迪以32.1%的提及率位居第一,远高于长安汽车的17.6%和吉利汽车的15.3%。
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洪波表示:"官方评估更加注重品牌的全面实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而消费者更关注当下的产品力和性价比。比亚迪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已经接近一线,但在品牌溢价和国际化布局方面确实还有差距。"
从历史维度看,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0年至2010年是起步期,这一阶段国产品牌主要通过与国际品牌合资或模仿国外成熟车型迅速占领市场,但品牌形象低端、技术含量不高。
2010年至2020年是快速成长期,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标志,国产品牌开始通过并购、自主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市场份额稳步提升。2010年国产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仅为29.8%,到2020年已升至43.2%。
2020年至今是创新引领期,国产品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2024年,国产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首次突破60%,达到61.3%,比亚迪、长安、吉利等头部企业的单车均价也从2015年的7.2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5.3万元,品牌向上趋势明显。
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得益于多重因素: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基础。经过多年积累,国产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申请的汽车相关专利数量达到6.8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5.7%,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占比高达42.3%。
消费者认知升级是关键。90后、00后消费群体对国产品牌的接受度远高于上一代消费者。调查显示,35岁以下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的比例已达68.7%,明显高于45岁以上消费者的39.5%。
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国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为国产品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22年至202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支持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尽管国产品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一流汽车品牌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
品牌溢价能力不足。2024年数据显示,国产品牌汽车平均折扣率为9.3%,高于合资品牌的7.1%和豪华品牌的5.2%,反映出品牌溢价能力较弱。
全球化水平有待提高。虽然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20万辆,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发展中市场,在欧美日等发达市场份额仍然较低,2024年在欧洲市场份额仅为5.3%,美国市场更是不足1%。
产品质量一致性和耐久性仍有短板。J.D. Power 2024年度汽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国产品牌车型平均每百辆车故障数为176个,高于合资品牌的152个和国际品牌的137个。
对于未来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走向,业内专家持不同观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国产品牌正处于历史性机遇期,电动化转型打破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智能化发展又为品牌向上创造了新赛道。预计到2030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将超过70%,至少形成5-6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线品牌。"
汽车产业战略研究专家张志勇则表示:"国产品牌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品牌建设和国际化布局。从技术领先到品牌领先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打磨产品力和用户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倪凯表示:"未来十年是国产汽车品牌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期,中国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保持领先优势,通过本土化运营深耕海外市场,通过全球协同构建国际化供应链。"
从消费者角度看,国产品牌等级划分将带来购车决策的新参考维度。汽车消费研究员王晓芳表示:"品牌等级评估有助于消费者更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也能督促各大车企不断提升品牌建设和用户服务水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国产汽车品牌等级划分是对当前市场格局的一次客观呈现,也将成为品牌发展的新起点。对于未被评为一线的品牌来说,这不是否定,而是鞭策;对于已入围一线的品牌,如何保持领先地位同样充满挑战。
国产汽车品牌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的关键跃升期。**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品牌能够进入全球一流行列,哪些品牌将被市场淘汰,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品质管控和用户体验。
你怎么看待国产汽车品牌的等级划分?认为红旗和比亚迪只能算二线品牌是否合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购车经历,说说你心目中的国产一线汽车品牌应该有哪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