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李想 battle 的人,回来重新 “装修” 了 MEGA。
文丨王笑渔
编辑丨龚方毅
当敢和李想博弈的人将精力放在建设流程和体系中,而不是全力以赴为自己心中的产品而战时,李想自然成为了产品的天花板。
这是去年 MEGA 上市前理想的内部状态之一。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对我们说,当时 MEGA 产品团队成员背景优秀,但没有跟李想一起打过胜仗,缺少对他说 “不” 的底气。
而打过胜仗的 “老前辈” 被调去负责组织建设、无暇顾及产品细节,导致了之后的种种争议,比如理想 L9 配了零重力座椅、电吸门却缺席旗舰车款。在空间更大的 MEGA 上延续 L 系列的设计,让对理想旗舰有更多期待的潜在用户感到失望。
在 2025 年 4 月 23 日开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上,理想汽车将推出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 —— 李想说这是 “一个带大客厅的移动空间”。
MEGA Home 内饰。
汤靖主导了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的开发,重新设计了座舱空间,二排座椅能实现零重力、旋转等新功能。而 2024 款 MEGA Ultra 老车主后续可通过付费升级这套旋转座椅。
此外,MEGA Home 还增加了前排电动门、加大了二排屏幕尺寸。李想之前极力反对主驾驶座椅后方设置小桌板,但最终是汤靖说服了他,给 Home 版加上。据了解,Home 版这次升级的总 BOM 成本增加了至少 5 万元。
正式上市前,汤靖在理想位于北京顺义的总部接受了我们的访谈。他向我们回忆了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诞生背后的故事,并复盘了 MEGA 未达到销量目标的原因,以及带给理想的改变。
以下是我们与汤靖对谈的内容,以汤靖自述的形式呈现,有部分删减。灰色引用模块部分则是我们所做的信息补充:
“座椅若不能旋转,将是一大遗憾”
湖南岳阳人汤靖,敢怒敢言。2018 年 4 月加入理想汽车的他,跟着李想做了理想 ONE 和理想 L9,拥有超过 15 年汽车行业从业经历。
李想当时从微博上隐退后,网友戏称,汤靖接过了 “话筒”。其微博个人简介是这样写的:“主业:负责理想汽车 40 万以上产品端到端经营;副业:爱好徒手健身!40+ 的年龄还练出了 6 块腹肌。
去年理想调整组织架构,将车型产品开发团队和产品商业团队合并成 “产品线”,并按价格带划分三个产品线。汤靖负责售价 40 万元以上的第一产品线。
我去年负责第一产品线以后,开始接手 MEGA 这款车型。我就在思考 MEGA 是一款非常好的产品,空间非常大,但有没有给用户创造新的使用场景呢?
就像买房,卧室只有 9 平方米,你会觉得很小,只能放一张 1.1 米宽的床。如果给你一个 30 平方米的卧室,虽然也只能放一张 2 米的床,但可以把它调整成一个套间,有浴室、茶室或者衣帽间。所以要去一线沟通,也要把自己代入到不同使用场景里。
像这次 MEGA Home 的二排座椅可以旋转 90 度,工程实现有挑战,但确实是用户真实需求。所以即使可能有阻力也要去试。
有用户告诉我他全家都很喜欢 MEGA,但妈妈年纪大了, 下车的时候要先往前,再转 90 度下车,不是很方便。产品专家问我,能不能做一个能够方便上下车的座椅出来。还有一次,我开车带孩子在公园的湖边草坪上玩。我坐在车上,把窗户摇下来,时不时要扭头看一下孩子有没有在我的视线范围内。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座椅能够旋转 90 度,加上侧滑门就会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可以很舒适的在车上泡一壶茶。小朋友在河边玩,他不会离开我的视线,他也可以随时看到我,我们都会很有安全感。尤其是在座椅旋转 180°之后,MEGA 的大空间可以形成一个直线距离 1 米 7 以上的空间,哪怕两个身高一米九的人也可以舒展的坐在里面。
这次我觉得一定要做旋转座椅。
MEGA Home 的座椅旋转 90 度的状态。
清楚了产品逻辑后,我到李想办公室,跟他说:我觉得 MEGA 一定要做旋转座椅,这么大的空间一定要给用户新的体验。最开始,他并没有说不同意,那我就当他同意了。
在大部分车内,大家看到的都是前排人的背,这导致空间感很差。为什么市面上三排七座的车销量都不是很好,理想 ONE 做过七座车,销量只占 5%-7%。第三排的人是被二排的人隔开,他们是坐在围栏里面。
如果是为家庭造车,那就是一个移动的家,那他们是可能真的有机会去面对面的,不管是坐着面对面,还是下车的时候面对面搀扶,还是座椅旋转 90 度的时候我面对面看着小孩。
我先去做了一个座椅不能旋转的 demo,把空间拉出来,看旋转座椅的可能性。因为它要在 24 款的 MEGA 上来实现,我们不可能因此去改很多。如果重新设计车身,那就不是 MEGA 了。
我要思考怎么解决上下车方便的问题。如果单纯地把原来的椅子转过来之后,会发现上下车是不方便的,因为二排座椅是有扶手的。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旋转座椅下面有转盘,三排的脚部空间会因此而被牺牲掉。
我带李想去试了一下这个 demo。最开始试的时候感觉挺好,大家都觉得很好,但真正落到工程的时候会发现,安装了转盘之后对脚部空间牺牲很大。
李想很犹豫。当时在现场坐完之后,他说 “这脚部空间不行,牺牲太多了,这咋整?” 他当时观点是,旋转问题不大,零重力和多姿态大概率没戏。又要转,又要抬起来,两套机构布置不下去。
我告诉他旋转座椅是一定要做的,请他相信我,脚部空间的问题我来解决。
MEGA 当时因为安全问题,没有配备零重力座椅,与其同价位车型竞争时就被比下去了,比如问界 M9 就配备了该功能。在 Home 版上,零重力成为必选项。但同时带旋转和零重力的座椅,就需要在座椅底部放两套结构。
其中,旋转的机构是位于座椅底部的一块转盘,只负责座椅的旋转。而零重力座椅,需要额外增加一个机构让座垫实现垂直方向的移动,并通过多段式铰链机构实现靠背与座垫之间的 128°±7°的躺角。
最难的是转盘。我要求转盘电动无极可调,随时可以锁止。当时市场上其他车型的转盘,都不是无极可调的。有些能转特定的角度,比如旋转 30°,并且锁止。如果不锁止的话会抖,所以这是第一个风险点。
第二个难点是,转盘尺寸太大,会压缩三排的脚部空间。我去看了所有转盘的断面,把那些跟脚背相关联的断面做到最小,把里面做大、加厚。螺丝的位置,看能不能把螺丝打到侧面,或者换一种连接方式。一定要看细节的。
我 “PUA” 了我们研发的项目总监和座椅工程师。我说,如果这个产品做出来,不说是你一生的自豪,至少可以让你吹牛很长时间,因为没有人做出来。如果做不到,有可能这个项目就黄掉了,那这个产品就太遗憾了。
我理解工程师的逻辑。他不希望自己站在设计的悬崖边上,绝对不会掉到水里。但如果要突破,就一定要找到那种极致的方案,也就意味着你要冒很多的风险,解决很多的问题。
要做一个空间很小的转盘,要解决强度、碰撞、异响等问题。大的转盘肯定牢,强度肯定足够,不会出问题。小就意味着精细,设计要非常的精细。要解决各种的问题,还要面对出问题以后别人对你的吐槽。
如果说超越用户价值,每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一样,会有点虚。但一个让自己自豪的产品是很务实的目标,自己可以判断。聊完了之后,他们发自内心的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个小的转盘。
敢和李想 battle 的人,回来做产品
“我做产品有一个特点,我自己做产品都会去买一台。” 汤靖最早参与了理想 ONE 的开发,所以买了两台理想 ONE,后来做理想 L9 的时候又买了 L9。
去年 3 月 MEGA 上市时,汤靖并没有第一时间提车。他当时的精力已经不在 MEGA 这款车上,而是更多地关注流程和体系的建设。原来那些敢和李想 battle 的人,比如刘杰、张骁等人也走向了新的岗位。
但 MEGA 遭遇危机之后,理想汽车进行的组织变动,原来的 CEO 办公室部更名为 “产品与战略群组”,更加聚焦产品与战略,以优化内部流程和提高决策效率。
这次变化,也涉及到了汤靖。他接到任命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应该提一台 MEGA。
2022 年年底,我在上海去常州的路上接到了李想的电话,大概聊了 30 多分钟。他说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修路,去搞能力建设,不要花时间在细节问题上。
到 MEGA 的时候,我几乎不参加评审了。现场有研发经理,产品经理,我对产品的职责就没那么重了。
MEGA 的团队以上海团队为主,他们过往的背景都比我们这些人优秀。但他们和李想之间没有一起 “爬过草地”,一起 “建立延安”,也没有一起打过胜仗。所以他们是不会跟想哥去 battle,他们也很难想到要去 battle。李想就成为了产品的天花板。
李想在去年底的 AI Talk 上也做了类似总结:当时没有大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运营能力,所以得先把路修好,车才能跑顺,而不能靠大家背井盖、背树,那这个公司没法运作了;最好的方式是让过去这些做产品、做业务最优秀的人来主导变革——去修研发领域的路,修销售领域的路,修管理领域的路;我们把最重要的人才都调去提升运营能力了;产品创造领域缺少了一些大将军。
就像(Home 版)零重力的这件事,假设是原来的团队,如果老板说不要零重力,那就不做了。但这样就没有办法做出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最多做出一个满足老板要求的产品。
旋转 + 零重力的二排座椅
一个人在公司里有两种角色。一种叫组织正当性,是岗位本身赋予人的权力。另一种叫权威性,是指组织岗位之外,由你过往的战功和经历决定了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别人信不信。
公司有很多业务,特别是创新业务,有很多横向的业务,它是没有办法被岗位职责完全覆盖的。这个时候就要靠权威性来驱动。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你不知道应该谁管,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个事你去做。如果你在公司有足够的权威性,或者因为你过往的经历,会让大家觉得听你的可能大概率是对的。
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有项目经理、产品经理、PDT(Product Develop Team,产品开发团队)经理、项目总监,有各种各样的岗位,每个岗位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和职责。
在这之外,比如一个子项目,按照道理来讲工程的项目总监应该接受产品给出来的任务,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
当他发现这个方案,这个产品定义不对的时候,如果只严格按照组织的正当性来讲,它不需要提出来,我是乙方,我实现就好了。但如果他自己有权威性的话,他可能觉得这是不对的,然后他可以反过来去影响这些人。
所以,新来的同学只是具备组织的正当性,不具备权威性。
“我不认为 MEGA 是一次失败,失败是看你的目标。” 汤靖说,人心里的失败与成功跟评价指标有关。MEGA 如果按照每月 8000 台的销量目标来算,1 年就是 10 万台,那肯定是巨大的失败。
公司当时做财务分析时,是按照 1 年 5 万台来做的。虽然也没有达到目标(MEGA 去年交付量 1.3 万台),但汤靖认为,如果看 50 万以上 MPV 市场,MEGA 是第二名,仅次于丰田阿尔法。
我个人的观点,MEGA 遭遇的抹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自己到一线去走访很多用户,很多人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被劝退。
当时很多东西没有证明过,安全没有被证明过,NVH 也听不出来,底盘也没有时间细细体会,健康环保的第三方认定没出来,充电网络桩也没建得很好,我怎么相信呢?
MEGA 不足以驱动他去克服心理障碍。很多用户是增换购。产品没有做出新的使用场景,还是在原来的延长线上。就像原来已经是个 15 平方的卧室了,现在又给了我一个 20 个平方的卧室,但你没有给到新的使用场景。
还有人跟你说,这个卧室风水不好,那你还怎么买?但如果你告诉他这是一个套房,很舒适,各种极致的舒适,有可能结局不一样。
铺天盖地的负面,影响了整个公司的传播动作和内部士气,也会让人觉得,理想不是战无不胜的。(负面)最集中的那段时间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挺 “丧”。
但这也对我们是一次 “危机教育”。
2023 年我管研发的时候,大家增的人力资源,都是 50% 以上增加。现在回想很可怕,如果没有 MEGA 的事情,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我们是顺风顺水,一点危机感都没有,每个部门都会变得非常臃肿。那时候 4 月份了,我已经招完了一个季度的人,已经多招了 15% 的人。
因为去年的 MEGA 事件,我们没有按计划在去年 9 月会发布更多纯电车型,但我们也因此能把充电网络做得更好
对于改款,有一点遗憾,但不后悔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的外观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车顶更换了禾赛定制的 ATL 激光雷达,相较于 AT128 的体积减小了 60%。Home 版没有专属尾标,没有专属车漆和轮毂,仅在座舱功能上进行了升级。
不过,这次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汤靖还是觉得有点遗憾...
对于 MEGA 这台车,我们会坚持它的外观。
他们(MEGA 车主)很开心,因为是独一份儿。如果推出一堆的小 MEGA 出来,那 MEGA 车主不会开心的。
在我们所有调研当中,MEGA 车主最满意的排名最前面的是空间舒适,NVH,底盘舒适,第四就是造型外观。 MEGA 的车主们对外观都非常的满意:我就是旗舰,我就是与众不同。
我们认为还是得让喜欢我们的人更喜欢我们,我们要有自己的产品定力。
为什么 Home 我没有去做一个标?因为我们觉得 MEGA Home 和 Ultra 并不是高低配,它是不同用户的选择,也就是面对不一样的用户群体。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并且经常一起出行的,选择 Home 就好了,把它当成真正的一个移动的家。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需求,你选择 Ultra 版本就好,辅助驾驶的芯片换成最新的 Thor U 了。
新的 Ultra 和新的 Home 都是完整体,只是去满足不同的额用户需求。不管是 Ultra 还是 Home,他们其实有个最大的变化,第一个是有电吸门,这是一个 must have 的东西。因为用户不能接受从 L9 上的降级体验改变了他的使用习惯。第二个是更大的电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产品,家里客厅这么大,应该装一个更大的电视机。
2024 款 MEGA 因为没有电吸门,在当时刚上市时受到了很多质疑。所以,这次 MEGA 焕新版增加了电吸门, Home 版还增加了电动门。
因为 MEGA 的车头和 L9 差了十几厘米,车头重量差了接近 300 公斤。我们的碰撞成绩一定是要 G+ 或者最高的,就是零缺陷的。这样的话 L9 只需要两条传导路径就能顶住,但是 MEGA 不行,他中间需要有一条横梁。
其他的 MPV,你会发现它(碰撞测试后)的门框变形了,就是因为中间没有那根梁。但是如果能有了这根梁,电吸锁就装不进去了。因为电吸锁的体积比较大。
在这个情况下就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保电吸门,接受碰撞的降级。我们做产品就是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更精致,“更安全” 是排在最前面的,所以最后我们选择保证安全,保最高的碰撞安全等级。
这个选择有一点遗憾,但不后悔。如果你本来可以做,但是你没有做,如果发生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可能会后悔终生。但遗憾是,我这个功能做得不够好,没有超过用户的需求,但的确是我当时竭尽全力了。
MEGA 的内饰沿用 L 系的设计风格。对于新老用户来说,都缺乏一种新鲜感,虽然这种新鲜感并不完全是由内饰设计、颜色或者用料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情绪价值上,没有增量。
李想认为 L 系列的东西就是很棒的,体验非常好。大家也会发现,这套内饰的确非常好,有无数的人在 copy。我们开玩笑,有个用户说以前有 T 型车,现在叫 L 型车。
但其实 MEGA 除了前排屏幕和 L 系列的是一模一样的之外,没有一个模具是共用的。方向盘上的条纹都不一样,都是新开模具,但是它整体视觉的体验是一样的。因为这套东西非常好用,它是不能改的。
当时我们改过一次,把杯架往后移了 32 毫米,我试驾的时候就发现杯架里的杯子会挡手。投入了大百万的模具,后来都废了。到了 MEGA 的时候,无论怎么改都是负面的优化。
MEGA 焕新版二排屏幕的尺寸,从 17 英寸升级到 21.4 英寸。屏幕材质也从 OLED 更换为 LCD。
坦诚的说,这块 21.4 的 LCD 屏幕放到 MEGA 上,当时李想是反对的。他个人更喜欢 OLED 这个材质,所以他跟我说不换了,继续用 OLED 的这个材质。
但是截止到今天,还没有 21 寸的车载 OLED 屏幕量产。目前,量产的 21 寸屏幕只有 LCD 的,我们行业里有友商用了 21.4 的 LCD 屏。但显示效果不足,亮度太低,亮度可能只有 400 尼特。我们要求是一定是 3K 的 800 尼特,没有屏闪。
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去把亮度提高、去改黑边。后来再给李想看,他觉得很好。
我记得很清楚,闭门的第一天,来了大概 20 个用户,我没给大家讲我们是 LCD 的屏幕,他们都没有发现,因为 3K 的分辨率,画质都弄好了以后,效果非常好。我觉得 21.4 应该是三排座车的最佳的尺寸,没有之一。
在当时理想 L9 发布时,李想曾说过,他反对在主驾驶座椅后面加一块小桌板。所以,在理想此前的所有车型中,都只有二排右侧的一个小桌板。
汤靖说,李想通常都是自己开车,他喜欢开车,不常坐车。所以,汤靖就拿用户的使用场景,最终说服李想,在 MEGA Home 上,把左侧的小桌板加回来。
我在上海、江苏、杭州和北京等等地方见过很多用户。用户说了一个场景,他有两个孩子,每次都要抢桌板,还会打架,用户需要给他这个选择。而且,的确桌板在动态的时候是不太可能会去用的。我们的智能驾驶能力提升了,在后面动动也没关系。我觉得他还是能听得见用户需求的。
但有些用户可能会觉得遗憾的事情是,MEGA 这次焕新并未增加后轮转向配置。
即使到今天我们都不觉得它(后轮转向)是必须有的东西。现在 MEGA 的转向半径和 L9 是一样的,我自己又开 MEGA 又开 L9,我觉得没有问题。
后轮转向最大的问题是,要牺牲掉侧向的、横向的一些距离。因为三排是坐三个人的,而不是坐两个人,如果只是坐两个人的话可能还好一点,我认为一定是不牺牲三排空间的时候才会有后轮转向,而且有对坐之后我就更不会牺牲了,因为三排空间的使用场景一定比原来更多,这个时候宽敞会更重要。
如果一定要我说遗憾的话,我没有把内饰重新装修,我只是在把家里的沙发换了套更好的,做出了一个客厅,但是我没有把墙给扒了。因为时间不允许,一年的时间是没有办法把家里重新装修的,只能做软装。
当然我也很自豪,因为我们把 MEGA 从泥潭当中拉了出来,让这么多用户相信我们,我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们很少发现,历史上有这么贵的车,坠入深渊还能够重新起来,几乎没有。
题图来源:理想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