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过度宣传 “智能驾驶”,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

步入 2025 年,智能驾驶概念在汽车行业异军突起,成为车企营销的 “兵家必争之地”。各大厂商纷纷喊出 “智驾平权” 的口号,试图将高阶智驾功能普及至更多价位车型,以此吸引消费者目光。然而,繁荣背后危机四伏,新型智驾事故频发,其中一起高速事故致使三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将智驾领域长期存在的过度宣传、行业浮躁以及公众认知偏差等问题,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4 月 1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为行业发展注入一剂 “强心针”。

整治过度宣传 “智能驾驶”,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有驾

会议明确要求企业全面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精准界定系统功能边界,制定完备的安全响应预案,严禁任何形式的夸大、虚假宣传,严格履行信息告知义务,切实扛起生产一致性与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全方位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

长期以来,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环节乱象丛生。部分企业为追求销量,不惜夸大智能驾驶功能,故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误导消费者,使其误以为车辆已具备高度自动驾驶能力。比如,有车企在宣传中宣称自家智能驾驶功能已臻成熟,鼓励大量用户参与公测,可实际公测期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连涌现。更有甚者,部分车企以诱人的优惠政策为饵,诱导用户参与所谓的 “智能驾驶体验活动”,实则将用户当作免费的测试工具,严重威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

宣传用词方面,“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遥遥领先” 等词汇被肆意滥用,消费者深受误导,对车辆真实的自动驾驶能力产生严重误判,进而引发多起交通事故。如今,监管部门果断出手,明确规范宣传用语,禁用此类易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建议统一采用 “组合辅助驾驶” 这一表述,助力消费者准确认知车辆功能。

从功能应用层面看,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很难确保驾驶员时刻保持有效监控,存在显著安全漏洞。此次会议基于安全考量,提出禁止此类功能申报。此外,监管部门对驾驶员状态监测提出更高要求,摒弃 “脱手”“脱眼” 等不严谨表述,改用 “驾驶员运动脱离”“视觉脱离”,并要求企业针对驾驶员脱手超 60 秒的情况作出合理说明,确保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始终保持必要的注意力与操控力。

此次监管部门对 “智能驾驶” 过度宣传乱象的整治,可谓恰逢其时。它不仅能有力纠正车企的不当宣传行径,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智能驾驶技术,更将推动整个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迈向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轨道,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成为人们便捷、安全出行的得力助手。

#热点大家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