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死透了!” 这样的断言,仿佛不祥的咒语,在行业内外传得沸沸扬扬。
当下的哪吒汽车,境况堪称岌岌可危,已然站在了生死边缘。其销量宛如自由落体般归零,曾经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工厂,如今冷冷清清,彻底停摆。员工们心急如焚,为了那微薄的薪水四处奔走讨薪;供应商们同样焦头烂额,追在身后急切地索要欠款,整个企业被一种绝望且混乱的氛围紧紧包裹。而此时,它的 CEO 张勇却远遁英国,漂泊海外,归期仿若迷雾中的幻影,遥不可及。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贾跃亭远走美国的情形,何其相似。张勇对外宣称前往海外融资,旨在拼尽全力拯救哪吒汽车,然而,这样的说辞,在如今哪吒汽车惨不忍睹的现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难以取信于人。
回溯至去年 10 月,哪吒汽车便悄然停止了销量报告的发布。这绝非偶然之举,而是那不忍直视的销售数据,如同难以启齿的伤疤,让其羞于示人。那些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车企,无一不是将销量报告视为绝佳的宣传利器,恨不能频繁地向公众展示自己傲人的成绩。而哪吒汽车停止发布销量报告这一行为,无疑是向外界发出了自己已深陷绝境的信号,仿佛死亡的倒计时已然无情开启。
深陷困境的哪吒汽车,并非坐以待毙,也曾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自救。它主要采取了三个策略。首先,试图借助周鸿祎在网络领域的强大影响力,期望以此为突破口,拉动哪吒汽车的销量。周鸿祎在互联网界可谓声名远扬,然而,在为车企引流从而成为网红营销这方面,他与雷军相比,却有着不小的差距。雷军巧妙地将个人 IP 与小米汽车深度捆绑,成功为小米汽车吸引了海量流量,并且高效地将这些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在雷军的有力推动下,小米 SU7 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神车。但网红电动汽车似乎都难以逃脱流量反噬的命运,特斯拉如此,问界如此,小米也未能例外。一次车祸,便让小米 SU7 遭受了舆论铺天盖地的质疑与讨伐。反观周鸿祎,未能将自身影响力与哪吒汽车紧密融合,更多的是在自我炒作,最终导致自己名声大噪,而哪吒汽车却依旧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并且从产品本身的综合实力来看,哪吒汽车确实在各个方面都逊色于小米,因此,周鸿祎助力哪吒汽车提升销量的尝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周鸿祎的努力落空之后,哪吒汽车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其他自救手段。第二步便是采取降薪裁员这一无奈之举。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择,但对于那些辛勤付出的员工而言,不啻于一场沉重的打击。第三步,则是急切地寻求外部融资输血,期望能借此让企业起死回生。然而,当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然呈现出饱和的态势,竞争异常激烈。而哪吒汽车自身更是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三年累计亏损超过 180 亿,就连周鸿祎投入的 29 亿也如石沉大海,付诸东流。如此情形之下,私人资本纷纷望而却步,犹如惊弓之鸟。此时,南宁国资委成为了哪吒汽车最后的救命稻草。由于哪吒汽车在南宁汽车产业中作为新势力的重要代表,南宁国资委成为了其第一大股东,宜春国资委则位列第二大股东。但如今哪吒汽车爆雷,CEO 张勇离职跑路之后,南宁国资委接手的,无疑是一个千疮百孔、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可以说,哪吒汽车的三次自救行动,均以失败而惨淡收场。
细细剖析,哪吒汽车走向失败,至少存在两大致命弱点。其一,经营策略出现了严重的方向性失误。早期,哪吒汽车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都倾注在了 B 端网约车市场,凭借这一策略,它确实一度登上了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榜首,看似风光无限。然而,过度依赖 B 端市场,犹如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使得产品定位逐渐低端化,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度极其薄弱,品牌力严重匮乏。当比亚迪秦、广汽埃安等实力雄厚的传统大车厂强势进入 B 端市场之后,哪吒汽车瞬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被彻底碾压。等到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转身进军 C 端个人市场时,却已然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市场份额早已被竞争对手瓜分殆尽。而且,哪吒汽车长期固执地主打廉价纯电 SUV,从而完美地错过了增程市场的爆发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跑汽车敏锐地抓住了增程市场的机遇,成功实现了华丽的翻身,稳稳地跻身中国新势力销量榜前三。
其二,技术短板成为了哪吒汽车难以逾越的致命伤。长期以来,它主要以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电动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凭借极致的性价比,确实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当比亚迪挥舞起价格屠刀,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冲击市场时,哪吒汽车便瞬间陷入了绝境,毫无招架之力。无论是在小型纯电 SUV 领域,还是增程式 SUV 领域,它与竞争对手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与比亚迪的海鸥、海豚相比,或是与零跑汽车相较,哪吒汽车都显得相形见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哪吒汽车逐渐被边缘化,还未等到智驾技术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便已深陷绝境,难以自拔。
如今,不仅哪吒汽车自身命悬一线,那些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和被欠薪的员工,同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几乎血本无归,欲哭无泪。试图依靠东南亚市场来盘活哪吒汽车,如今看来,希望已然极其渺茫。比亚迪早已在泰国、越南布局建厂,吉利汽车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后,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名列前茅;上汽五菱更是在印尼市场如鱼得水,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东南亚市场已然被这些巨头瓜分殆尽,哪吒汽车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至于张勇选择远走英国而非美国,不过是因为当下中美对抗形势激烈,相对而言,英国似乎成为了一个更为安全的选择罢了。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哪吒汽车并非第一个倒下的品牌。此前,前途汽车便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例子。前途汽车曾凭借首款车型前途 K50 赚足了眼球,这款纯电动跑车外观设计炫酷,在当时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目光。然而,其过高的售价,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再加上品牌知名度有限,市场销量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同时,企业后续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持续投入研发与生产,犹如无源之水,最终只能无奈地走向倒闭的结局。
还有拜腾汽车,这家车企在创立之初,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强大的股东背景,一度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备受期待。其车内配备的超大尺寸显示屏,极具科技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拜腾汽车遭遇了诸多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管理层频繁变动,使得公司的战略方向如同风中摇摆的树叶,飘忽不定;另一方面,资金链断裂成为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拜腾汽车曾竭尽全力寻求融资,试图挽救危局,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倒闭的命运。
雷峰网获取的独家消息,更是将哪吒汽车如今的困境展露得淋漓尽致。近期,哪吒汽车开始对研发团队进行所谓的 “优化”,实则是部分研发人员面临被裁撤的命运。本周签署离职手续的员工,可获得 N + 1 的赔偿,赔偿日期截至 5 月 30 日。一位来自桐乡工厂的内部研发人员证实,3 月 18 日已被要求签署离职合同。目前哪吒汽车员工总数约 1700 名,其中约 200 名员工正在办理离职手续。早在 2024 年 10 月,哪吒汽车就已经开启了全员降薪模式,多数员工薪资直接减半。而目前在职员工的薪资,在此基础上又再次降低 50%,申请离职的员工仅发放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 2690 元。据员工透露,2024 年 11 月离职的员工,签署的赔偿日期为今年 2 月 28 日,但时至今日,赔偿款项仍未到账。与此同时,供应商讨债的场景不断上演,近期陆续有供应商前往哪吒汽车上海总部,部分供应商甚至无奈地在总部打起了地铺。有消息称,物流公司也前来索要欠款,预计次日将有 200 多名供应商在总部一楼开会,共同商讨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员工爆料,哪吒汽车在给员工发放着微薄的最低工资的同时,却还在为高管支付着高昂的住房租金,这种反差,无疑让员工们感到心寒。此前,哪吒汽车虽在桐乡召开了供应商沟通会,试图商讨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预计 3 月底给出结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依旧严峻。哪吒汽车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前 CEO 张勇。在他离职之前,公司的销售和营销系统处于分离状态,张勇主要掌管销售业务。然而,他过度依赖 B 端市场,导致供应商系统和直营店系统混乱不堪,营销方式更是毫无章法,完全不懂如何经营品牌。而创始人方运舟虽然将工作重心放在研发方面,且内部员工对他和他带领的研发团队评价颇高,认为他们做车态度踏实认真。但公司前期的决策失误,已然让哪吒汽车积重难返,回天乏术。例如,2023 年 4 月,张勇为了实现自己的跑车梦,毅然决定发布纯电跑车哪吒 GT,从而搁置了在襁褓中的大七座 SUV 计划。后来,该车型虽经过调整,改为哪吒 L 于 2024 年 4 月上市,但此时已然错过最佳的市场时机,先机尽失。
2024 年 12 月 6 日,哪吒汽车宣布,因公司战略调整,张勇不再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转而担任公司顾问,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兼任首席执行官。同日,方运舟发布全员信,表示 2025 年将实施六大改革举措。其中在战略上将聚焦海外市场,在产品上则专注于研发更符合市场预期、毛利率为正的产品。方运舟满怀期望地表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哪吒汽车将全力以赴实现 IPO,并且在未来 2 到 3 年内,实现 “销量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 的目标,争取在 2025 年整体毛利率转正,2026 年公司实现整体盈利。然而,知情人士却向雷峰网透露,哪吒汽车目前所背负的债务或许高达 100 亿元,远远超出了此前传言的 50 - 60 亿。去年底,哪吒汽车就与一家国外主权基金展开了融资谈判,融资额至少 30 亿元,但直至目前,谈判仍在艰难进行当中,前景依旧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
曾经怀揣着无限梦想,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奋力驰骋的哪吒汽车,如今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几经挣扎,却似乎已无力回天。它的故事,宛如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教材,或许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典型案例,为后来者敲响了沉重的警钟,警示着他们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需谨慎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