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最近这人事变动,真有点眼花缭乱。
那边厢,80后都当家做主了,这边厢,干了没几个月的老总就得挪窝。
你说这是提拔吧,可这频率,赶上火箭发射了。
你说这是不行吧,可升上去的也不是外人,都是内部“老熟人”。
这背后,其实就俩字:着急。
北汽到底在急什么?
明面上,是自主品牌卖不动,合资公司也开始掉链子,报表上的数字,那叫一个惨淡。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汽车营收下滑,利润也跟着降,北汽蓝谷更狠,直接预亏六七十亿。
这可不是小钱,够在北京买好几栋楼了。
但更深层次的,是北汽在新能源这场大考中,有点找不着北了。
想当年,北汽也算是新能源领域的“老炮儿”,和比亚迪平起平坐,还最早跟华为牵手。
结果呢?
十几年过去了,比亚迪成了“迪王”,华为也开始自己造车了,北汽却好像被时代落下了。
这就好比,当年一起创业的哥们,现在一个成了大佬,一个还在原地打转,你说能不着急吗?
所以,换帅,就成了最直接,也最容易想到的办法。
你看,新上任的这些个领导,有搞越野的,有搞营销的,摆明了就是要搞“技术+营销”的组合拳,想把极狐这个品牌给盘活了。
2024年极狐销量确实涨了不少,全年卖了8万多辆,同比增长169.91%。
这数字看着挺唬人,但细算下来,北汽蓝谷每卖一辆车,还得亏五万多。
这就像啥呢?
就像你开个饭馆,客人是来了不少,但算下来,一碗面还得倒贴十块钱,这生意能长久吗?
当然,北汽也知道不能光靠“换人”这一招鲜。
他们也想重塑品牌形象,把“北汽蓝谷”改成“北汽极狐”,想让大家一看到极狐,就知道这是北汽的高端新能源车。
这想法挺好,但问题是,极狐这个牌子,之前就没给消费者留下啥深刻印象。
2021年,因为华为车机系统供应的问题,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交付延迟,白白错失了“华为红利”,这对品牌打击挺大的。
更扎心的是,北汽砸了那么多钱,和华为合作的享界S9,销量也不咋地。
你说华为不给力吗?
也不是,你看人家赛力斯,靠着问界系列,营收翻了好几倍,还盈利了。
这对比,简直是公开处刑。
说到这,就得说说北汽的老本行——合资品牌了。
以前,北京奔驰是北汽的“利润奶牛”,躺着都能赚钱。
但现在,电动化转型慢了,EQ系列被吐槽是“新能源杂牌车”,销量也跟着下滑。
奔驰母公司又比较保守,不给北汽太多自主权,这让北汽在电动车市场,只能被动挨打。
北京现代更惨,销量一路下滑,从年销百万辆,跌到了不足20万辆。
这落差,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现在,北汽和现代汽车又打算砸钱进去,搞新能源和智能化,希望能咸鱼翻身。
但说实话,现在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得像红海,北京现代想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北汽的困境,其实也是很多传统车企的缩影:想摆脱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又想在新能源赛道上和新势力、科技巨头们掰手腕。
这就像啥呢?
就像你既想当学霸,又想当网红,还得兼顾打游戏,时间精力根本不够用。
现在,北汽选择押注自主新能源品牌,All in 极狐,这算是一场豪赌。
张建勇说了,要集中全集团的力量,支持极狐发展。
目标也定了,到2027年,北汽整车销量要突破3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要占大头,新能源车要超过一半。
这目标听着挺振奋人心,但能不能实现,还得看北汽能不能在品牌重塑、技术突破、资源协同上,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不然,这场豪赌,很可能就变成一场空。
毕竟,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