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手机屏幕亮起,余承东那张熟悉的脸又出现在签约现场的照片里——黑西装、标志性笑容、身后是上汽和华为的LOGO。评论区瞬间炸锅:“上汽终于‘投华’了?”“第五界真来了?”“余大嘴亲自站台,这次玩真的?”
时间倒回三年前,上汽董事长陈虹那句“灵魂论”还在耳边回响:“和华为合作就像把灵魂交给别人,上汽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如今,这位曾公开拒绝华为的车企大佬已经退休,上汽的销量从巅峰时期的700多万辆跌到400万辆出头,被比亚迪夺走“销冠”宝座。曾经的倔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
一、上汽的“自救药方”:贴上华为标签
走进上汽的4S店,销售小李最近多了句口头禅:“我们和华为合作的新车年底就上!”他指着展厅里的荣威iMAX8悄悄说:“这车以前月销几百台,现在客户进来先问有没有华为系统。”
上汽这次押注的“尚界”,名字听着像高端品牌,实际定位却出乎意料。知情人士透露,首款车基于飞凡RC7改造——这款原本被雪藏的中型纯电SUV,去年申报时连名字都没人记住。如今它被塞进华为的电子架构和智驾系统,价格直接砍到20万以内,瞄准年轻人第一台“华为车”。
“这相当于把华为手机里的nova系列搬到汽车上。”一位汽车博主评价。余承东曾公开吐槽:“20万以上的智界卖一辆亏一辆。”但这次华为硬是把方案塞进更便宜的车型,甚至派出大量工程师常驻上汽工厂,连生产线上的螺丝拧几圈都要按华为标准来。
二、华为的“阳谋”:用低价车圈住年轻人
周末的上海某商场,问界M9的展车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对年轻情侣看完价格摇摇头:“30多万超预算了。”转身走向隔壁的比亚迪展厅,指着15万的宋PLUS说:“这车也能自动泊车。”
这一幕刺痛了华为。智驾系统再好,年轻人买不起等于白搭。2025年开年,比亚迪把高阶智驾下放到10万级车型,订单量暴增。余承东坐不住了,内部会议上拍板:“必须抢下20万以下市场!”于是尚界成了“试验田”——用飞凡的老平台省成本,用华为的新系统赚眼球。
这招确实狠。某汽车论坛发起投票:“你会买最便宜的华为车吗?”78%的参与者选择“先看实测,但很想试试”。更有网友调侃:“以前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
三、藏在车间里的“暗战”:谁说了算?
深夜的上汽临港工厂灯火通明,穿着华为工服的工程师和上汽技术员正在掰扯。“车机启动速度必须控制在1.2秒以内!”“我们原来的系统要2秒,改硬件来不及啊!”这样的争执几乎每天发生。
华为带来的IPD管理体系,让传统车企直呼“吃不消”。以往上汽开发新车要18个月,现在华为要求压缩到12个月;过去做决策要层层审批,现在余承东团队直接拉微信群@负责人。有员工吐槽:“连宣传海报字体大小都要深圳总部批准。”
最戏剧性的是人事变动。合作消息官宣前,上汽一口气免了60多个中层干部,新上任的负责人清一色有互联网公司背景。“这是给华为扫清障碍呢。”内部人士透露,原有团队私下抱怨:“现在开会PPT第一页必须放余总语录。”
四、新势力的“寒冬预言”:狼真的来了?
北京某造车新势力总部,市场部连夜修改方案。“原计划Q4推15万新车,现在必须提前到Q3!”CEO盯着尚界的谍照眉头紧锁。他们算过账:华为智驾包选装率超90%,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技术多掏2-3万。“同样卖18万,带华为标的就是比我们好讲故事。”
连比亚迪都感到压力。有经销商透露,原本计划在20万价位“躺赢”的车型,现在紧急增加激光雷达配置。“华为把ADS 3.0塞进20万以内,我们得把续航再拉长100公里。”
更焦虑的是那些销量徘徊在生死线的新品牌。某二线车企市场总监苦笑:“去年防小米,今年防华为,我们这种‘杂牌’连降价都没人关注了。”
五、余承东的“小心思”:第五界是福是祸?
余承东最近换了新手机壁纸——鸿蒙智行的四界车型全家福。照片里问界M9居中,智界S7在左,享界S9在右,但右下角明显留着空白。知情人士说,这个位置本来是给江淮百万豪车尊界S800预留的,现在可能要换成尚界。
“余总其实不想做第五界。”接近华为的人士透露,去年他亲口说过“四界足够”,但架不住上汽开出的条件诱人——开放全国2000家门店,拿出最成熟的工厂,甚至允许华为参与经销商培训。有华为销售私下说:“卖问界要找商场开体验店,卖尚界可以直接用上汽的老渠道,这是躺着拓网啊!”
但隐患也在滋长。深圳华为基地的咖啡厅里,智界团队员工嘀咕:“资源就这么多,再来个尚界,我们的芯片供应会不会被卡?”更尴尬的是价格体系:智界R7卖25万,尚界要是同样配华为智驾却便宜5万,消费者会怎么选?
尾声:2026年的十字路口
上海的梅雨季闷热难耐,上汽研究院的测试场上,贴着华为菊花标的伪装车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工程师老张抹了把汗:“这车机系统确实流畅,但电池还是上汽的老配方。”当他听说比亚迪正在测试续航1000公里的钠电池,眼神突然黯淡:“华为能救销量,可核心技术...”
不远处,余承东的巨幅海报在风雨中微微晃动,标语写着“遥遥领先”。海报右下角有一行小字:“本广告最终解释权归华为所有。”这或许暗示着合作中最微妙的真相——当传统车企贴上科技标签,到底是重获新生,还是沦为代工厂?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