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阅读模式
阅读提示:
技术频道所有图文均采用全新高清格式阅读,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跳转至图文模式,高清图片区域扩大3倍,阅读更清晰,更愉悦,快来体验吧!
● 奥迪四驱系统的前世今生
奥迪四驱系统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77年,当时大众为德国军方打造了一款名为lltis的四驱越野车,在冰雪路面等复杂路况下有着出色的操控表现。四驱系统带来了出色的操控表现,这让工程师萌生了将其搬到奥迪车上的想法,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980 第一代:空心传动轴
将四驱系统“搬”到奥迪车上的想法得到批准后,工程师们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开始工作了。但由于车内空间有限,如何将四驱技术从笨重的越野车上搬到轿车上是摆在工程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最后,奥迪工程师采用了空心驱动轴的概念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能满足小尺寸、紧凑结构的要求,又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动力分配到前后轴上。这套四驱系统最早应用在奥迪80车型上,前中后均采用开放式差速器,中后差速器具备手动锁止功能,能应对更为苛刻的驾驶路况。
1986 第二代: A 型中央差速器
六年后,四驱系统迎来了全面的技术革新,就是采用了扭矩感应式托森A型中央差速器。托森A型差速器与上一代不同之处在于,它利用了蜗轮的不可逆传动原理,可以根据路况自动调节和分配动力,不需要人工控制,日常使用更加方便。奥迪100车型采用的是第二代,但后桥差速器依然带有手动锁止功能。感兴趣的网友可以通过下面视频的动态展示,直观地了解托森A型差速器的内部结构:
【托森A型差速结构展示】
1988年第三代:首次应用于自动挡车型
1988年,奥迪推出了两种不同的四驱系统,最早应用在奥迪V8车型上。自动挡车型采用电控多片离合器式中央差速器,可在离合器锁止后将动力传递至后轴。手动挡车型依然采用纯机械式中央差速器(托森A型差速器)。
1994年 第四代: B型中央差速器,首次使用EDL电子差速锁
1994年,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奥迪的四驱系统进行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使用了托森B型中央差速器,并首次使用了EDL电子差速锁。与蜗轮结构的托森A型差速器不同,托森B型差速器采用了平行齿轮结构,还具备纯机械式的自动锁止功能,可搭载在自动挡车型上(手动挡车型依然采用托森A型中央差速器)。在这代四驱系统中,前后桥均搭载了EDL电子差速锁,可以通过制动系统对打滑的车辆进行制动,反应迅速的托森中央差速器让四驱性能进一步提升。
1997 第五代:优化的 A型中央差速器
这代工程师主要对托森A型差速器进行了优化改进,使其拥有更出色的扭矩分配能力,同时加强其与ESP车身稳定系统的紧密配合,提升搭载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轻松应对各种极端路况。
2005年,第六代: C型中央差速器
第六代四驱系统的核心部件托森中央差速器升级为C型结构,采用行星齿轮结构,体积更小,自动锁止反应更快。同年,全系标配四驱系统的奥迪Q7诞生,也是奥迪Q系列的首款车型。
最新一代:冠状中央差速器
最新一代四驱系统的C型中央差速器被冠状齿轮差速器取代,更紧凑,更轻,扭矩分配范围更广。冠状齿轮中央差速器最早用在RS5上,后来用在奥迪A7和新款A6上。好了,下页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目前奥迪车型使用的四驱系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