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黄昏已至!

作者:夜郎西

比亚迪股价逼近400元的K线图背后,正在上演史诗级逆袭。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49.4%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功能机时代向智能机时代的产业大迁徙 —— 数据不会说谎,燃油车正在经历史诗级降维打击。

01 | “油电同速”终成现实:兆瓦闪充如何改写行业规则?

2025年3月19日,比亚迪股价已近400元大关,市值突破 1.18万亿站稳万亿俱乐部,创下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里程碑式纪录。

这一波资本狂欢的核心引擎,正是3月17日发布会上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峰值速度1秒2公里,直接将电动车补能效率拉至燃油车加油水平。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王传福那句“我们的追求,就是让电动车的充电时间,和燃油车的加油时间一样短,实现‘油电同速’”——正在资本市场掀起一场结构性地震。

从技术逻辑看,兆瓦闪充的突破远超单一充电速度提升:它依托全球首个量产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

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全面升级至1000V电压平台,并自研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突破高压瓶颈,构建起从电网配套、储能系统到充电终端的完整生态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宣布将技术向全行业开放共享,联合社会资本建设4000+兆瓦闪充站,通过“双枪充电”“智能升压”兼容现有充电桩,彻底打破充电设施与电网承载力对超充技术的限制。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这场技术革命直接冲击燃油车最后的核心竞争力——补能效率。

当电动车充电时间压缩至5分钟(与加油相当)、性能超越V12发动机(3万转电机功率密度达16.4kW/kg)、价格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时,燃油车在政策、成本、体验维度的劣势被无限放大。

相关机构测算,若兆瓦闪充渗透率达30%,2026年国内高压快充市场规模或将超2000亿元,带动硅碳负极、碳纳米管、液冷模块等核心材料需求激增50%以上。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发布会后48小时内,比亚迪港股单日涨幅达4%,带动宁德时代、永贵电器等产业链企业集体飙升。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02 | 万亿市值的底层密码:垂直整合下的“技术霸权”

比亚迪股价狂飙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其“垂直整合+技术突袭”战略的深度认可。

2023年至今,比亚迪通过“冠军版”价格战、云辇车身控制系统、“天神之眼”全民智驾等组合拳,构建起覆盖7万-百万级市场的技术金字塔。

而兆瓦闪充的发布,标志着其技术护城河已从单一产品延伸至行业标准制定权。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一方面是全产业链自研能力:比亚迪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碳化硅芯片(自研1500V模块)、刀片电池(第二代闪充电池支持10C倍率)、3万转电机(功率密度16.4kW/kg)到液冷充电终端系统(1360kW功率),均实现自主可控。

其研发成本较竞争对手低30%-50%,例如自研碳化硅芯片使电控系统成本降低40%,而行业普遍依赖英飞凌等外购方案。

另一方面是规模化降本效应:2024年比亚迪以427.21万辆的成绩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规模优势使其能将兆瓦闪充技术快速下放至秦、宋等走量车型。

以汉L为例,预售价格27-35万元,却搭载了同级燃油车百万级性能(零百加速2秒级)和超充技术,形成“技术普惠→销量增长→研发反哺”的闭环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加上政策红利收割: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2030年建成覆盖广泛、结构合理的充电网络,提升快充设施占比。

而比亚迪已与国家电网达成战略合作,提前卡位万亿级充电基建市场。

其4000座闪充站规划中,大多位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直接抢占用户高频补能场景。

国际投行高盛在最新研报中指出:“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价值分配——它既像特斯拉般掌控核心技术,又具备丰田式的成本控制能力,这是其估值超越传统车企3-5倍的根本逻辑。”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可以说当充电速度不再是短板,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将加速进入“终局之战”

有机构预测,到2026年底,国内高压快充车型保有量超500 万辆,产业链升级带来的价值重构已不可逆。

03 | 充电5分钟跑路400公里:燃油车最后的堡垒被攻破?

兆瓦闪充的技术冲击波,正在全球汽车市场引发链式反应。

国内车企分化加剧: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被迫加速超充技术研发,但受制于专利壁垒和电网改造成本,短期难以跟进。理想MEGA的5C超充需12分钟补能500公里,落后于比亚迪的兆瓦级效率。

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城则面临两难选择——投入千亿级研发资金追赶,或转向与比亚迪合作支付技术授权费。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有多恐怖?

从电池到芯片全链条通吃,这套"自研自产自运营" 的闭环生态,可以说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的游戏规则。

先看他们的技术护城河:全球首个全域千伏高压架构实现三大突破。

电池端采用纳米级多孔碳基底+ 碳纳米管三维网络,把锂离子迁移速率直接拉满2 倍,攻克硅基负极膨胀难题;

电机端甩出3万转高功率密度电机,单电机模块功率580kW,功率密度16.4kW/kg的恐怖数据直接吊打保时捷Taycan 的4.5kW/kg,油冷技术更让温升控制在15℃以内,连续10次零百加速都不衰减;

芯片端自研的1500V碳化硅模块,击穿电压比行业主流高25%,电能损耗却砍了 70%,支撑1000A电流持续输出。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此外比亚迪规划的4000座兆瓦闪充站。这些充电桩的最大输出功率达1360kW,远超当前主流超充桩的480kW上限。

材料替代更绝,碳化硅替换传统IGBT后,充电桩效率或从92%飙升到98%,全生命周期成本或直降40%。这种技术降维打击带来的成本优势,让同行根本没法玩。

但比亚迪的野心远不止造车

通过"车 + 桩 + 储" 一体化布局,光储充超级充电站能完美消纳光伏发电波动,充电成本大幅降低。

未来开放充电网络后,这套能源生态系统可能复制特斯拉超充模式,从卖车转向卖能源服务,构建起新能源时代的超级入口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与此同时国际巨头技术代差扩大特斯拉V4超充桩最大充电功率为500kW(乘用车)和1.2MW(卡车)。

奔驰与宝马合作的超充品牌 “逸安启” 已布局800V 宽电压网络,并计划2026年建成1000座超充站。而比亚迪已实现1000V架构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同步建设兆瓦闪充站,直接威胁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的全球化优势。

与此同时供应链升级浪潮正不断推进,高压快充倒逼产业链全面变革。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永贵电器的高压连接器、泰永长征的液冷充电桩组件因进入比亚迪供应链获资本追捧,固态电池、高耐压电解液等材料赛道融资热度暴涨300%,宁德时代加速研发6C高倍率电池以应对竞争。

此外地缘竞争格局也正在被重构: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凭借比亚迪等企业的超充技术标准,掌控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的充电基础设施,使“中国标准”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准则。

欧盟近期通过《净零工业法》等政策要求在欧中企技术转让,但比亚迪通过 "技术标准输出 + 本地化适配" 策略突破壁垒,例如在东南亚与多国电网共建兆瓦级充电网络,推动中国超充技术标准海外落地。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这种从硬件到生态的全链条统治力,才是比亚迪真正的致命武器。

04 | 万亿市值之后:比亚迪的野望与隐忧

股价近四百元的比亚迪,已站在全球汽车工业的顶峰,但其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先是技术扩散风险:尽管比亚迪通过专利布局构筑壁垒,但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正加速研发“去比亚迪化”的超充方案,800V高压平台可能在未来2年内成为行业标配,削弱其技术独占性;

其次是电网承载极限:单个兆瓦闪充站峰值功率或相当于1000台空调同时启动,若4000座闪充站全面铺开,可能对局部电网造成冲击,需配套万亿级储能和智能调度系统,而这依赖政策支持和跨行业协同;

国际政治博弈也是一大难点:欧美正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充电技术标准出海,比亚迪在北美、欧洲的闪充站建设屡遭审查,技术优势可能被地缘冲突抵消。

但无论如何,比亚迪用兆瓦闪充证明了一件事:当一家企业同时掌握核心技术、规模成本和产业生态时,它不仅能颠覆行业,更能重新定义未来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比亚迪股价破顶的深层意义,在于中国首次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上定义全球标准

以往由欧美日主导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霸权,正在被高压架构、碳化硅芯片等新范式取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规则的重写。当充电速度、智能体验、使用成本全面超越燃油车时,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已从“机械性能”转向“能源效率与数字化生态”。

比亚迪的战略价值,就在于构建了新能源汽车的 "安卓生态"。其开放的BNA架构已吸引多家供应商深度参与,蜂巢能源、地平线等企业通过比亚迪获得技术验证场景。

燃油车,黄昏已至!-有驾

股价创新高只是表象,真正的变革藏在财报之外:比亚迪正用“兆瓦闪充”证明,汽车产业的未来属于“全栈自研+生态闭环”的整合者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燃油车的黄昏已至。

当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始使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时,这场革命的终局已悄然揭晓—— 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