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

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卖车的,丰田这家全球巨头好像特别“佛系”,遇到纠纷总是笑眯眯地协商解决,甚至被人模仿了技术也不急着告上法庭。反观国内车企,动不动就法务部出马,把自媒体、竞争对手甚至普通用户告个遍,光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索赔500万、蔚来起诉百万粉丝大V、长城一口气告了六个账号,热闹得像一场“法律擂台赛”。

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有驾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难道丰田真的“脾气好”到没底线?还是国产车企太过“玻璃心”?

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有驾

一、丰田的“江湖规矩”:和气生财才是大智慧

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有驾

要理解丰田的“佛系”,得从二十年前的一场官司说起。2002年,丰田发现吉利汽车用了和自家商标极其相似的“美日”图形,还宣传搭载“丰田8A发动机”。换成其他车企,估计早就一纸诉状甩过去,但丰田足足等了两年才在北京起诉。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官司最后虽然赢了,丰田却只拿到象征性的赔偿,甚至没要求吉利公开道歉。

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有驾

丰田为什么这么“憋屈”?答案藏在他们的商业哲学里。日本有句谚语:“争一时不如争一世。”丰田深谙,打官司赢了面子,可能输了里子。比如当年吉利只是个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如果丰田摆出“行业老大碾压小透明”的姿态,反而会激起公众同情,甚至被贴上“以大欺小”的标签。更重要的是,诉讼一旦拖入漫长的法律程序,丰田得花大把时间取证、应诉,而中国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对手可不会停下来等它打完官司。

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有驾

更绝的是丰田的“技术共享”策略。它手握混动技术等大量专利,却主动开放给其他车企使用。乍看像是“做慈善”,实则是为了把蛋糕做大——当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被拉高,丰田作为规则制定者,反而能稳坐龙头。这就像武林高手自创一套剑法,广收门徒,最后人人都用他的招式,他的地位自然无可撼动。

为何丰田汽车从不愿起诉别人?国产车企却为何喜欢频繁起诉?-有驾

二、国产车企的“生死时速:不告就活不下去?

反观国内车企,近几年简直把法务部当成了“公关部”。蔚来起诉自媒体“小牛说车”,只因对方用“工业垃圾”形容其车型;比亚迪悬赏500万抓“黑公关”;长城更狠,一口气告了六个账号,索赔金额从200万到500万不等。

这种“杀鸡儆猴”的架势,背后是血淋淋的市场现实。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就像一场“大逃杀”——2023年上半年,前十名车企瓜分了85%的销量,剩下的品牌随时可能出局。一款车如果被贴上“自燃”“断轴”的标签,销量可能瞬间崩盘。例如小米SU7刚上市时,一条“断轴”视频就引发全网疯传,逼得小米法务部连夜行动,最后车主不得不公开认错。

更关键的是,国产车企大多年轻,品牌根基远不如丰田扎实。丰田哪怕被骂“刹车失灵”,还有几十年积累的口碑兜底;但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一旦形象受损,投资人撤资、用户退单的连锁反应足以要命。于是,它们宁可被说“霸道”,也要用法律手段把负面声音压到最低。

三、两种策略的“副作用”:一个憋出内伤,一个得罪观众

丰田的“以和为贵”看似高明,却也藏着隐患。2015年,它发现雷克萨斯的设计被国内某品牌“复刻”,却依然选择低调处理。结果这家品牌趁机崛起,如今成了丰田在中国的劲敌。有业内人士调侃:“丰田这是养虎为患,把对手喂肥了再后悔。”

而国产车企的“法律大棒”副作用更明显。2023年,某车企起诉消防部门发布的车辆起火视频“损害商誉”,强行要求平台删帖,反而激起网友逆反,评论区清一色刷起“心虚了?”更讽刺的是,某些车企一边告自媒体“造谣”,一边自己的产品频频被曝出质量问题。消费者不禁怀疑:“到底是别人黑你,还是你自己不争气?

四、未来的出路:学丰田的格局,练国产车的内功

说到底,丰田和国产车企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是环境逼出的生存策略。丰田能在全球市场“躺平”,是因为它早就在技术、品牌上建立了护城河;国产车企的“焦虑起诉”,则暴露了行业的内卷与不成熟。

但长远来看,国产车要想真正超越丰田,光靠法务部可不够。就像一位网友的吐槽:“特斯拉天天被骂,销量照样碾压,人家靠的是产品硬啊!”与其把精力花在堵别人的嘴上,不如学丰田当年开放技术的胸襟,把质量搞上去、把服务做到位。等到哪一天,国产车也能像丰田一样,被人模仿却毫不慌张,甚至笑着说“欢迎来学”,那才是真正的“王者气象”。

毕竟,法律能堵住别人的嘴,却堵不住消费者的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