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安徽百强企业榜单”上,奇瑞首次跃居安徽百强企业首位。同样在今年,奇瑞首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位列第385位。在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两大战略的指引下,奇瑞2024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创造了销量增速、出口规模等四个“历史新高”。
从27年前芜湖城北四壁通风的“小草房”,到现在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累计全球汽车用户超过1500万的“世界500强”,奇瑞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光荣与梦想的发展历程。
今天
安徽日报《元汽车》、大皖新闻
共同推出专题报道
从创业之路、创新之路、绿能之路、未来之路四个方面
全面展现奇瑞二十七载的奋斗之路
↓↓↓
创新之路
从创“心”开始创新
很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1999年4月27日的那个夜晚,见证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时,他们还会跟当晚一样流下眼泪。
如果你不了解这一刻的成功凝结了奇瑞人多少的艰苦和辛酸,你无法理解这些工程师、企业家们为何如此动情。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没有自主开发的轿车用发动机,但创立才两年多的奇瑞,却在芜湖的“小草房”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用无与伦比的勇气和信念蹚出了中国汽车发动机自主创新的道路。
对汽车之“心”的研发,就此开启了奇瑞20多年的创新之路。
自力更生 啃下“硬骨头”
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是汽车工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1997年正式成立的奇瑞,从创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要想自主造车,首先要解决“心脏”问题。因此,奇瑞坚持“先发动机、后整车”的原则,率先攻关发动机核心技术。
在人才紧缺、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奇瑞于1996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从英国引进了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希望通过拆解、组装和使用,实现产品和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没有掌握组装生产线的技术,奇瑞不得不与英国方面达成了一项名为“交钥匙工程”的协议,即英方派出技术员对生产线进行组装,中国人全程不能参与组装过程。
外国团队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项目进展缓慢,实现预定目标遥遥无期。尹同跃等公司领导层把大家召集起来,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自力更生自己干。经过500多天不分昼夜、艰苦卓绝的钻研,奇瑞人终于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将生产线安装完毕。
1999年4月27日下午,生产发动机的所有配件全部到齐。当夜,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一次性点火成功,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激动得抱头痛哭。对于这一刻,他们奋斗了太久,期待得太久。5月18日,奇瑞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庆功仪式,并正式宣布发动机研制成功。
奇瑞“被逼”着独立自主完成了技术消化,初步建立了基本的发动机开发能力,成为奇瑞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有了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就有了整车项目的核心部件,为奇瑞自主造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让奇瑞人深刻地认识到,花钱买别人淘汰的技术,只能永远落后。中国人如果没有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能力、开发体系和研发团队,就不可能实现汽车强国梦。
从此,奇瑞人更加坚定了初心,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让中国汽车拥有世界领先的“中国心”。
“技术奇瑞”金字招牌
随着第一辆轿车“风云”下线,奇瑞产品迅速得到市场认可。紧接着,奇瑞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全球领先的发动机。2002年,奇瑞决定投入当时的全部“身家”约10亿元,与奥地利AVL(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合作开发第一代发动机家族,共三个系列18款产品。
当时,大多数第一代发动机的技术,从来没有在国内使用过。可变气门正时VVT技术可以调节配气相位,兼顾不同转速区间的需求;涡轮增压利用废气能量提升充气效率,增加升功率;缸内直喷将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内,改善雾化,促进充分燃烧,提升热效率和性能水平……这些20多年前的技术,到现在仍然是发动机的主流。
可在当时,不少业内人士听说奇瑞投入巨资自主开发轿车用发动机,都认为奇瑞是在砸钱“找死”,肯定不会成功。但奇瑞历尽艰辛,创新开发出第一代家族发动机,不仅以实际行动推翻了认为中国品牌“肯定不行”的断言,还在中国车企中掀起了自主创新的热潮。
从那之后,一批国内自主品牌也纷纷迈上自主研发发动机之路,撑起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而奇瑞自主开发轿车发动机这一划时代的创举,更是奠定了奇瑞后续20多年腾飞的根基。
领先的发动机技术,帮助奇瑞树立起“技术奇瑞”的金字招牌,让奇瑞成为国内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奇瑞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整掌握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技术的车企,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款TGDI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第一台CVT无级变速器,第一个掌握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技术,逐步建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创新池”。
借助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和掌握的核心技术,奇瑞在自主开发汽车“中国心”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奇瑞第二代系列发动机率先在国内使用了集成缸盖、智能热管理等先进技术;第三、四代系列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缸内直喷,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借助国内车企的第一个光学发动机试验室,开发出了最高效的燃烧系统……
进入新能源时代,奇瑞更是发力“燃油、混动、增程、纯电、氢能”多技术路线,为全球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当前增速最快的混动赛道,发动机技术不仅直接影响混动车型的燃油经济性和驾驶性能,也是混动汽车实现高效、环保运行的关键因素。奇瑞27年深耕发动机的技术积淀,成就了混动赛道的竞争优势,助力奇瑞形成了“油电协同,优势融合”的灵活产品开发策略。
目前,奇瑞第五代系列发动机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新能源混合动力,包括PHEV、HEV和REEV。混动专用发动机不仅追求极致的热效率,还要与混动专用变动箱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出系统的最佳性能。奇瑞研发团队经过几十轮的迭代优化,设计出专门针对高效混动发动机的大直径气门,同时最大限度减小燃烧室的面容比,气道滚流比更是达到了汽油机的最高水平。
2023年,由奇瑞第五代ACTECO 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三挡超级电混DHT、无级超级电混DHT和混动专用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新三大件”组成的奇瑞鲲鹏超能混动C-DM系统,获得了“中国心”2023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称号。截至目前,奇瑞已有累计10款发动机获选“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
中国汽车的“理工男”
“技术奇瑞”金字招牌不断闪耀光芒的背后,是一群埋头攻关、砥砺前行的技术人员。在中国汽车行业,奇瑞的形象是颇为执拗的“理工男”,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最难啃的“骨头”上“下血本”,用一代又一代人去完成技术目标。尹同跃也曾说过:“我们在技术方面需要拒绝平庸技术,不干则已,要干就是行业最牛。”
奇瑞创新团队是怎么炼成的?早在与AVL公司合作的时候,奇瑞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不仅要开发先进的发动机产品,掌握最先进的发动机设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发动机“高精尖”人才队伍。
奇瑞先后派出了包括设计、CAE分析、试验开发、装配工艺以及整车标定和匹配部门的100多名骨干人员,长期驻奥地利格拉兹的AVL公司总部,时间长达两年半之久。一开始,AVL公司不太信任奇瑞的工程师,觉得技术水平达不到他们的要求。
但奇瑞工程师不服输,在异国他乡,他们发扬“小草房精神”玩命干。在外方人员休息时,他们加班写设计指南和开发规范,迅速提升技术本领。到了合作中后期,随着奇瑞工程师能力的提升,部分设计工作已经可以由奇瑞主导,交付物质量和工程师能力也得到了AVL方面的高度认可。最终,双方联合开发的18款发动机中有15款是由奇瑞工程师独立自主完成。
为了掌握最先进的发动机分层燃烧技术,奇瑞还顶住当时巨大的资金压力,购买了大批试验设备,其中包括价值4000万元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光学发动机。这笔费用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但在奇瑞看来,“再难不省研发投入”,真金白银必须投在创新的刀刃上。
独具特色的“AVL合作模式”,为奇瑞培养出发动机研发团队的核心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不仅奇瑞发动机技术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国内其他乘用车企业通过引进奇瑞发动机人才,也加快了发动机的自主研发。
勇当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技术是奇瑞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从过去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到现在的芯片、电芯、软件、OS、智慧座舱、云平台、算法等,27年来,奇瑞坚持技术立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战略,研发团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达到2万余人。集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170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次被授予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截至目前,集团累计申请专利33000余件,累计授权专利20000余件,位居行业前列。
技术创新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动力。得益于掌握了混动发动机、混动变速箱等在内的新能源动力核心技术,奇瑞实现“油电协同”的灵活产品开发,打造出差异化的新能源产品,带动企业销量快速增长。在行业低增长状态下,奇瑞不仅保持了行业增速第一的发展态势,也是全行业唯一实现燃油车、新能源赛道“双增长”,国际、国内赛道“双增长”的企业。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过去,在内燃机时代,中国汽车在技术创新上是“跟随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发动机、变速箱、汽车平台等核心技术,都是追赶着西方汽车工业的步伐。现在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在三电、智能化、AI、大数据等领域,全球研发人员都在探索技术“无人区”,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的能力,有颠覆式的技术突破,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和“引领者”。
面向未来,奇瑞将继续依托“瑶光2025”战略,打造出两大创新体系,“一是产品开发体系,把新技术、新应用源源不断地搭载到最新车型上;另一个是技术创新体系,对从0到1的技术、‘卡脖子’技术、想象未来生活方式的前瞻技术进行分解,每一项都安排专人聚焦突破”。为此,奇瑞布局了包括北美、欧洲、上海等八大研发中心在内的“日不落”全球研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规划了“300+”瑶光实验室。
同时,奇瑞也全力打造智能化制造工厂,用全球先进的制造工艺、智能化管理、工业互联网运营、绿色低碳甚至负碳标准,制造高质量的汽车产品,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为安徽做强做大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创业之路
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
2007年8月22日,当奇瑞第100万辆汽车成功下线,成为首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时,尹同跃“吹了一个牛”,说未来要实现“每年干100万”。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句话。
2024年10月19日,在奇瑞集团第1500万辆汽车下线的仪式上,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自豪地说,今天的奇瑞,6个月就实现了第15个百万辆。未来,奇瑞还要实现一个季度100万辆等目标,以更快的速度跻身全球车企top 10,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美好、丰富的品牌选择和价值。
在台下,有很多尹同跃熟悉的面孔,不少人都是见证过1999年奇瑞第一辆车下线的老同事、老朋友。当天,尹同跃也动情地说,当年大家激动兴奋、热泪盈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今天,很多人和我一样,黑发变成了白发,小伙变成了大叔,大叔又变成了老汉。但是,奇瑞变‘年轻’了,当年的‘小草房’变成了今天遍布全球的现代化、智能化工厂;我们的产品也变‘年轻’了,从第一款车风云进化成了今天的新能源产品家族,绿色、时尚,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
尹同跃感慨地说,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它让一代奇瑞人变老了,却让一代又一代的奇瑞汽车永葆青春。
从1997年企业创立到现在,27年砥砺前行,埋头奋斗,奇瑞从“小草房”起步,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长为业务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拥有1500万全球用户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27年创业之路如何走过,让我们回顾这段属于奇瑞的峥嵘岁月。
艰难的起步
奇瑞所在的安徽芜湖,自古就是商业和轻工业发展重镇,明清时代更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民间谚语,说明这座城市工业的繁荣。
汽车产业在现代工业中举足轻重。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了芜湖人的汽车梦,芜湖政府希望打造自己的整车企业,自己来造车。彼时,尹同跃已经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担任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这位出生于安徽巢湖、1984年从安徽工学院(现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工作多年,还获得过一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造车需要人才,芜湖向尹同跃发出了邀请。而一直梦想打造国产汽车、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力量的尹同跃,也欣然响应家乡的号召,来到了芜湖,和同伴们开启了自主造车的创业路。
1996年,在芜湖城北荒滩的废弃工棚中,这批年轻人开启了“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事业。这三间茅草房,也成了奇瑞“小草房精神”的源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办公环境简陋。夏天草房里闷热,电脑常常热得死机;冬天四壁通风,有的技术人员冷得笔都握不住。但创业的激情却洋溢在“小草房”的四周。办公桌不够用,就用设备包装板自己搭;市长来了,就围着木板桌子开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尹同跃和奇瑞创始团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让奇瑞逐渐发展起来。
1997年3月18日,奇瑞打下了第一根厂房立柱,拉开了建设的大幕。1998年3月,奇瑞开始筹建汽车总装厂。但是,之前从英国引进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却因为外国专家的敷衍了事而进展缓慢。1998年,实在憋不住的尹同跃作出决定:“我们自己干!”在外国专家们惊诧的眼神中,尹同跃团队全面接手了发动机安装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大奋战。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在条件简陋的“小草房”里,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地计算……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9年初,生产线安装完毕,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了半年,并一次调试成功。1999年4月27日,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又是一次性点火成功。有了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就有了整车项目的核心部件。1999年12月18日,奇瑞生产的第一款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为了给这台车取个响亮的名字,大家可谓煞费苦心。从“成功”到“江山”再到“九华”,最终敲定以“奇瑞”二字作为自主品牌名,寓意“传奇、祥瑞”。
整车的试制成功,标志着奇瑞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完毕,并且具备了独立研制和生产发动机与整车的能力。在度过这个艰难的起步准备阶段后,奇瑞很快就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快速发展阶段
奇瑞自主造车,需要很大的勇气。在当时的汽车行业,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如果中国企业不跟跨国公司合资,是没有前途的;另一种说法是,如果达不到100万辆的规模,是没法进行自主研发的。因为这两个条件的限制,国内不少当时想自主造车的企业都知难而退。但奇瑞却决定冒这个险。这群缺乏资金、技术、设备的年轻人,却从不缺少梦想、激情和韧性。在芜湖市政府的支持下,奇瑞人凭借着智慧与勇气,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造车过程。
在奇瑞汽车“诞生”后,奇瑞又在第二年实现了第一台轿车“风云”的正式下线。2001年正式上市后,“风云”成为市场上的“黑马”,当年便以单一品牌完成销售2.8万辆。到了2002年,奇瑞轿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行列。2005年,奇瑞销售18.9万辆,在轿车行业排名第七。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汽车成功下线,成为首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车企。2011年7月27日,奇瑞第3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国内第一家产量突破300万辆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
从2001年到2010年,是奇瑞的高速发展阶段。通过风云、QQ等车型,凭借着价格上的优势,奇瑞获得了高速发展,打破了合资品牌对市场的垄断,也走出了国门。奇瑞的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实力,点燃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星星之火。而奇瑞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整掌握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技术的车企,并连续十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第一。
坚定的战略转型
2010年,奇瑞当年销量达到68.2万辆,位居中国所有乘用车品牌第六,整车市场排在第四位,并被冠以“自主品牌旗帜”。
但就在此时,奇瑞却突然对外主动宣布实施战略转型,要从最初的追求“销量、速度和规模”,转为追求“品质、品牌和效益”的发展模式。尹同跃甚至表示,“哪怕销量跌出前十,也要坚定地实施战略转型。”
之所以宁可“壮士断腕”地牺牲销量,也要告别粗放式发展,是因为一直勇于开拓革新的奇瑞,希望探索出一条以长期主义穿越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市场在往上走,百姓消费在升级,奇瑞不能总是靠10万元以下车子打市场,需要研发更高端的车型,打造国际一流车企。”尹同跃说。
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品位,必须依靠研发体系、生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销售体系等系统性支撑。因此,奇瑞决定打破过去的机制,重构新的体系,让品牌焕发新的光彩。
2011年,奇瑞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体系建设、流程再造、增资扩股等方式,充分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2013年,奇瑞开启二次转型,提出“一个奇瑞”战略,从战略到管理、研发、生产、销售,都统一到“一个奇瑞”的框架体系下。在产品方面,奇瑞将品牌重新梳理为艾瑞泽、风云、瑞虎、QQ四大产品线,产品数量也由20多款精简为10款以内。
转型导致了销量的暂时下跌,不少人对此也很担心。但按照尹同跃的布局,奇瑞将在2016年回归到中国最强的本土品牌位置;2020年之前,要接近、局部达到合资企业竞争水平;2020年,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事实证明了奇瑞战略转型的成效。随着新的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能力不断增强,奇瑞开始迎来了新一轮腾飞。转型之后的新一代产品艾瑞泽5、瑞虎7、瑞虎3x等都获得了极大成功,成为市场的爆款。其中,艾瑞泽5自2016年3月上市,仅用253天销量就突破10万辆大关,成为当时中国销量增长最快的自主品牌A级轿车;瑞虎7自2016年9月上市,连续两月销量破万;而在2016年底上市的瑞虎3x,也聚焦更加年轻的SUV市场,获得广泛欢迎。2016年,奇瑞全年销售70.4万辆,同比增长28%,创造了历史新高。
从此,奇瑞正式迈入以技术、品质、国际化为核心的“战略转型2.0”时代。在重新梳理和建成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九大运营体系的基础上,奇瑞全面推行全球一体化的CPS(奇瑞生产方式)和TPM(全面生产管理)模式,深化体系能力建设,为企业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奇瑞推出高端品牌“星途”。2021年起,在汽车行业整体乏力的大环境下,奇瑞逆势而上,于2021年至2023年接连实现年销量96.2万辆、123.3万辆、188.1万辆,三年接近翻一番。
成为“出海一哥”
在奇瑞的创业之路中,海外之路不可不提。2001年,第一批10辆汽车出口叙利亚,迈开了奇瑞“走出去”的步伐。经过20多年的“出海”探索,如今,奇瑞集团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截至2024年10月底,奇瑞集团累计全球汽车用户超过1510万,其中海外用户超过420万,成为第一个海外累计销量突破400万的中国品牌。2023年,中国每3辆出口海外的乘用车里,就有一辆来自奇瑞。
2014年,在完成了国际化“三步走”中的“贸易探索阶段”后,奇瑞巴西工厂于当年8月28日正式落成,这是奇瑞在中国本土以外设立的首个全资整车工厂,意味着奇瑞国际化之路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球化发展,与全球合作伙伴成为价值共同体,奇瑞提出了“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在哪里,为哪里)理念,提出了产品“走出去”之前的“三个开发、一个贡献”——针对海外当地市场的法规开发、产品适应性开发、产品竞争力开发。“这都是基于全球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这一基本认知。”尹同跃说,奇瑞要用“落地生根”的方式走进海外市场,成为造福全球的“贡献者”。“真正的全球化企业,不仅是开展了全球化贸易,布局了全球化市场,更重要的是有全球化经营理念、全球化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贡献。”
在创新与全球化的两大理念支持下,奇瑞2024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奇瑞创造了四个“历史新高”,销量175万辆,增速40%,速度行业第一;新能源33万辆,同比增速186%,行业第一;出口83万辆,出口规模继续保持行业第一,拉大了和第二的差距;质量更是一连拿下了IQS、SSI、APEAL三项“自主第一”。
不久前,2024年度安徽企业百强榜发布,奇瑞凭借2767亿元营收,首次排名全省第一。同年8月5日,《财富》公布了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奇瑞首次登榜,位列第385位。而当年支持奇瑞创业的芜湖市,也在20多年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23年,芜湖市集聚“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规模以上企业814家、整车企业10家,汽车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增长36%。
2024年10月19日,看着奇瑞第1500万辆汽车下线,尹同跃又向大家“吹了两个牛”。第一个“牛”是“奇瑞的智能化不再客气了”;第二个“隐藏的牛”是,奇瑞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奇瑞在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生态、创新体系等一系列布局上,准备好了!
从现在的1500万,到下一个1500万,未来,奇瑞将继续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在尹同跃看来,奇瑞从创立走到今天,靠的是“小草房”文化。“我们要继续靠创新能力、靠质量、靠体系、靠强大的奇瑞文化、靠坚韧不屈的团队,让奇瑞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500强’‘100强’,拥有更多服务全球用户、服务全球市场的机会。”尹同跃语气坚定地说。
绿能之路
先行者的“后手棋”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浩瀚星空中,奇瑞汽车无疑是璀璨的一颗。
作为最早涉足新能源领域的车企之一,奇瑞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自我革新、持续突破的创新史。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感慨地说:“奇瑞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句话既道出了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也揭示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曲折与奋起。
“先行者”的锋芒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安徽汽车产业开始转型。一批车企横空出世,并且迅速在国内崭露头角。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种子,也在江淮大地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和整个中国一样,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主要是做研发,而研发主要依赖于高校的科研力量。
安徽造车的原点可以从合肥工业大学说起。这所被称为“汽车领域黄埔军校”的大学,走出了东风、北汽、奇瑞、江淮等多个汽车大厂的创始人、高管,也是安徽最早开始新能源车研发的地方之一。
毕业于安徽工学院,也就是合肥工业大学前身的尹同跃,十几年后,在“小草房”创办了奇瑞。
当时的奇瑞,初出茅庐,却是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
彼时,全球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解决之道,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新趋势,国内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当国内大多数车企还在燃油车领域深耕细作时,奇瑞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
在创办仅2年后的1999年,奇瑞就成立了“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专职负责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此后的几年,奇瑞与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2001年底,奇瑞的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成功入选国家“863”计划,承担了多项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发课题。
2003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2008年,奇瑞提供58辆混合动力轿车作为北京奥运服务用车,节油效果明显。
2009年,奇瑞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正式转变为“奇瑞新能源”,成为奇瑞旗下独立子公司。
在这一阶段,奇瑞新能源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突破。公司研发出了多款高效电机和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奇瑞还积极探索整车轻量化技术,通过优化车身结构和采用新型材料,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能效水平。
尹同跃曾回忆道:“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前瞻性的布局,为奇瑞日后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控”的坚持
谈起奇瑞汽车,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理工男”。这一人设的形成主要来自奇瑞汽车的技术实力。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自主研发一直是奇瑞的灵魂所在。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奇瑞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也逐步显现成效。公司不断加大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突破。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面对技术瓶颈、资金压力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奇瑞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他们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电池技术方面,奇瑞采用了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并积极探索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商的合作,奇瑞在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电动驱动系统方面,奇瑞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实现了电动机和电控技术的多项突破。其电动驱动系统的效率可达到90%以上,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续航能力。尹同跃在多个场合介绍道:“我们的电动驱动系统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驾驶体验。”
此外,奇瑞还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车联网技术,奇瑞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远程监控、智能驾驶等功能。
十几年前,业内对于未来是属于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争论不已。奇瑞人对于新能源的未来却十分坚定。尹同跃说:“新能源是必须要走的路,就像互联网一样,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2012年,奇瑞新能源推出了第一代新能源汽车QQ3EV,这也是奇瑞第一款投放市场的新能源汽车。
之后又推出了eQ,这是奇瑞新能源旗下唯一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然而,随着对手水平的提高和更多的车型加入竞争,奇瑞eQ的市场地位逐步下降。当年的销量落在了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品牌身后。
即便如此,尹同跃还是坚持质量第一。他说:“先把田种好了,精耕细作,收成一定是会有的。但如果只奔销量,牺牲利润、牺牲价格、牺牲质量,只要结果不管过程,那么这就是拔苗助长,一定是有问题的。”
高端化的“风云”
2016年10月,奇瑞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核准,并于2018年9月获得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
当时,还有3张牌照分别给了北汽新能源、五龙电动旗下的长江EV、长城华冠旗下的前途汽车。
有了牌照,奇瑞新能源的产品也纷至沓来。
奇瑞小蚂蚁(eQ1)、小蚂蚁(eQ1)300、全新小蚂蚁400先后上市,并且销量持续攀升,成为奇瑞新能源的明星车型之一。
受综合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度遭遇寒潮,竞争愈发激烈。奇瑞新能源小蚂蚁却与大多数受到影响的汽车不同,销量始终保持同级领先,坐稳年度细分市场销冠宝座,用短短3年时间便成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产销突破15万辆的A000级纯电动汽车。
在汽车行业销量下滑的当时,“小蚂蚁”的一骑绝尘,是奇瑞新能源的成功实践。
但奇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奇瑞一直想摆脱“低端”的标签,成为能够和国际大牌竞争的品牌。
承载着奇瑞向“新能源化、高端化、全球化”战略迈进的目标,当年命名奇瑞首辆车的“风云”产品序列再次重生。
在之前的十几年实践中,奇瑞已经认识到,要快速向全球品牌迈进,两条腿跑着走肯定比一条腿跛着走更快。“风云”的到来,不仅是奇瑞汽车在混动技术领域的新一轮补强,当时奇瑞还规划“风云”2年推出11款全新车型,并且还要在2年内拓展至24款包括超能混动3.0和15款E0X高端电动新品,推出总共39款新车型。
除了“车海战术”,尹同跃还多次提到“要与用户共创美好未来”。以风云A9概念车为例,奇瑞在研发过程中充分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将很多细节设计交给用户来选择。这种共创模式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使得风云A9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
品牌向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在产品、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需要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不客气”的雄心
面对国内外新能源车企的激烈竞争,奇瑞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一度被挤压,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受到影响。
然而,奇瑞人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们深刻认识到,在新能源赛道上,只有不断创新、持续突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奇瑞开始调整战略,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推动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
前不久,奇瑞发布2024年11月份销量快报,集团销售汽车280463辆,同比增长32.2%。其中,新能源销售77,830辆,同比增长267.9%,再创单月新能源销量历史新高。
然而在去年同期,奇瑞集团新能源销量排名尚未进入行业前十,今年以来接连迈过2.5万辆、3万辆、4万辆、5万辆台阶,1月至11月份累计销量480948辆,同比增长214%,兑现了去年奇瑞全球科技日上尹同跃董事长承诺的“新能源不再客气”的宣言。
奇瑞新能源销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奇瑞”的强势赋能。
奇瑞坚持“油电协同、优势融合”的灵活开发策略,采取多品牌差异化布局、“混动、增程、纯电、氢能”并举的多技术路线。利用在发动机方面的优势做强混动,利用纯电方面的后发优势推出高性能电动产品,为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推出了一批受到市场欢迎的明星产品。
特别是在当前增长最快的混动细分赛道,奇瑞集团利用27年积淀的发动机优势,旗下各品牌密集推出混动、增程产品,在混动赛道抢占先机。奇瑞风云以电混为主加快布局新能源,接连推出风云A8、风云T9、风云T10等多款混动产品满足用户多元化出行需求;星纪元作为奇瑞高端新能源产品序列全面进军纯电、增程的新能源双赛道,旗下星纪元ET、星纪元ES以出色的产品实力获得了众多用户的喜爱;捷途山海致力于成为混动越野引领者,山海T2上市即热销,7月份登顶“混动方盒子”销量第一之后又接连刷新纪录,定位为轻型越野插混SUV的山海T1也正式上市。
在纯电赛道上,奇瑞也推出了全球超舒适E0X高性能电动平台。该平台瞄准用户的舒适需求,打造“超舒适”出行解决方案,聚焦于驾驶和乘坐舒适性、安心舒适性和智能舒适性。基于该平台打造的星纪元ES、星纪元ET以出色的产品力和舒适的驾乘体验收获了众多用户的信赖。
从“赶了个晚集”到奋起直追,奇瑞的雄心远不止这些。
作为全行业唯一实现新能源、燃油车赛道“双增长”,国内、海外赛道“双增长”的汽车企业,奇瑞集团除了在新能源赛道持续发力,也将继续深耕燃油车赛道,持续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维持“有量又有质”的发展态势,为全球用户提供品质卓越、性能出色的出行产品。
未来之路
品牌的世界级猜想
27年前,奇瑞从荒滩“小草房”起步,经历了中国汽车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也经历了转型力度最大的变革时代,一步步成长为今天拥有1420万全球用户、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汽车品牌中最国际化的世界500强企业,探索出一条以长期主义穿越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奇瑞在低空经济的飞行汽车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在积极冲刺上市,这些举措无疑为奇瑞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理工男的血液中有汽油,也有代码和电流。
面对未来,奇瑞将如何布局自己的汽车版图?习惯起大早的他们,不再只赶晚集。
猜想一 会飞的低空经济梦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地面交通方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一种选择。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汽车和飞机的优点,能够在地面和空中自由切换,为人们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出行选择。
奇瑞汽车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市场趋势,积极投身于飞行汽车的研发工作。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奇瑞旨在打造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汽车,以满足未来出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奇瑞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还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奇瑞在飞行汽车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10月,奇瑞在2024全球创新大会上展示了一款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原型机,并成功进行了试飞。这款飞行汽车没有方向盘和油门等传统控制装置,支持飞行及行驶两种模式的无人驾驶,可实现陆空无人驾驶模式切换。其独特的三体式设计由飞行部、座舱和行驶部组成,能够在不同场景下灵活转换形态,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出行体验。
据奇瑞官方介绍,这款飞行汽车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20km/h,续航70—80km,飞行时间约40分钟,主要用于城区短途通勤。其模块化分体式设计使得日常使用更加灵活便捷,只需在机场安装飞行模块即可实现飞行功能。此外,奇瑞还在不断优化飞行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以确保其能够满足未来出行市场的严格要求。
飞行汽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要问题还是技术。飞行汽车需要具备高功率、高效率的动力系统以及先进的导航系统、传感器和自动驾驶技术,以确保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运行。目前针对飞行汽车的监管框架尚不健全,需要制定新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其设计、制造、测试和运营。市场接受度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飞行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其市场接受度还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培养。
奇瑞在飞行汽车领域的积极布局和研发进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竞争力,还能进一步拓展其产品线和市场空间,满足未来出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飞行汽车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为奇瑞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增长点。
猜想二 瑶光2025之后
在瑶光2025战略的指引下,奇瑞已经在技术创新、产品布局和新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展望未来,奇瑞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深化技术积累,拓展全球市场,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
值得期待的是,在2025之后,奇瑞又将迎来哪些新的跨越。
尽管自嘲为“起大早赶晚集”,奇瑞在新能源领域执后手,也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奇瑞在氢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上的研发投入,预示着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奇瑞已经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覆盖了轿车、SUV等多个细分市场。
奇瑞的新能源车型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智能化水平方面均表现出色。例如,奇瑞的风云A9作为一款C级长续航旗舰轿车,搭载了奇瑞最新的鲲鹏电池和鲲鹏动力C-DM5.0系统,续航里程可达2500km,充电时间大幅缩短,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在新能源下半场的淘汰赛中,智能网联是王牌。事实上,奇瑞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雄狮智云智能网联系统,该系统已实现了增强智能语音交互、AI人脸识别等技术。这一系统的推出,标志着奇瑞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奇瑞在2019年进一步升级了雄狮智云系统,推出了雄狮智云3.0版本,该版本集成了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增强人脸识别、AR增强现实导航等最新智能网联技术,并搭载在奇瑞星途LX车型上市。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出行体验,还为奇瑞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此外,奇瑞还在不断探索智能网联技术的新应用和新场景。例如,奇瑞与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合作,将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首搭在星途星纪元ES车型上,实现了多用户并行自然连贯的自由交互,为用户带来了极致智能与舒适的出行体验。这一合作不仅展现了奇瑞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也进一步提升了奇瑞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猜想三 国际化先行者将向何方
2024年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接受采访,“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等成为热词。
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奇瑞开始将品牌向上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奇瑞通过推出高端品牌和车型、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等措施,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研发中心等措施,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目前,奇瑞已经在巴西、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产品覆盖了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多个地区。奇瑞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拓展市场空间。
奇瑞在国际化进程中注重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
例如,奇瑞与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双方共同研发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和智能座舱系统,提升了奇瑞车型的智能化水平。此外,奇瑞还与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领域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奇瑞的高端品牌EXEED还注重在软实力方面提升品牌知名度。近年来,奇瑞在全球顶尖的车圈平台上频频亮相。从法兰克福到日内瓦,再到迪拜……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奇瑞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战略与合作力度。
今天的奇瑞集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1—2023年,集团年销量接连实现96.2万辆、123.3万辆、188.1万辆,三年接近翻一番。奇瑞累计出口汽车390万辆,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3年,中国每3辆出口海外的乘用车里,就有一辆来自奇瑞。进入2024年,奇瑞集团继续加速快跑,上半年销售汽车突破110万辆,同比增长48.4%,创造历史新高。刚刚过去的11月,奇瑞集团总销量280463辆、同比增长32.2%,其中新能源销量77830辆、同比增长267.9%,再创单月新能源销量历史新高。1月至11月份,奇瑞集团累计新能源销量480948辆,同比增长214%,新能源增速居主流车企首位。同时,奇瑞集团还是全行业唯一实现新能源车、燃油车“双增长”;国内、海外市场“双增长”的汽车企业。
致力于全球化经营的奇瑞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车企之一,20多年来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坚持“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在哪里,为哪里)”的全球化理念,致力于做海外当地的“施肥者”和价值贡献者,做优秀的企业公民。奇瑞已连续5次获评中国“最佳海外形象企业20强”,探索出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新模式。以世界500强为新起点,奇瑞集团将继续坚持品牌向上、市场向外、技术向未来、产业向全价值链的“四向”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未来之路将向何方,奇瑞值得更大的期待。
撰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吴碧琦 刘旸 项磊
海报:甘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