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二)--均衡价格理论

需求和供给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何通过曲线进行直观展示呢?当我们观察到需求曲线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斜率为正时,这两者在数学上相交会引发怎样的经济学解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1. 探寻市场均衡的奥秘
在自由市场中,当缺少了政府的干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将共同推动市场趋向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时间与区域内,供给与需求的数量达到相等。此时,这个数量被称为“均衡量”,对应的价格则是“均衡价格”,而供需曲线的交汇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二)--均衡价格理论-有驾
市场力量总是充满智慧。以均衡价格作为参照,一旦市场价格高于此,供给量超出需求量,我们称之为“供给过剩”。如图2-6所示,当市场价格达到6$,高于均衡价格时,会有80吨/月的产品供过于求。这种情况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过高的供给和过低的需求会触发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供给者间的竞争会推动价格下行,逐渐靠近均衡价格,直至市场重归均衡。
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会超过供给量,我们称之为“需求短缺”。同样以图2-6为例,在市场价格为2$时,有80吨/月的产品供不应求。这种局面也可能只是短暂的,消费者间的竞争会推高价格,直至市场重回均衡状态。
这便是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理论”的精髓。它揭示了一个规律:价格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会自行调节,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内部竞争,使价格最终回归均衡。这种自我调节的力量被西方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喻为“看不见的手”。市场均衡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市场均衡模型”的基石。
2. 解读不稳定均衡
我们之前讨论的是“稳定均衡”,即价格偏离后能自行恢复的情况。然而,市场上还存在一种“不稳定均衡”,在这种状态下,价格的偏离会愈演愈烈,如图2-7所示。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二)--均衡价格理论-有驾
不稳定均衡的特点在于:价格处于均衡点时,供需平衡;但一旦价格发生偏离,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价格高于均衡点时,供应商会惜售待价,价格越高,惜售心理越强烈;而价格低于均衡点时,供应商则急于抛售,价格越低,抛售意愿越迫切。
3. 供需变动如何影响市场均衡
在供需曲线上,价格的上下波动只反映了市场的“过剩”与“短缺”状况,并不改变市场本身的需求。然而,当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发生左右移动时,市场均衡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这种由其他条件变化引发的均衡变动,主要包括以下八种情形:
1. 需求量增加,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2. 供给量增加,需求不变,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3. 需求量减少,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4. 供给量减少,需求不变,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5. 需求与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不确定;
6. 需求与供给同时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不确定;
7. 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均衡价格不确定,均衡数量增加;
8. 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均衡价格不确定,均衡数量减少。
(注:D代表需求量,S代表供给量,P代表均衡价格,Q代表均衡数量)
这些情形可以通过图2-8进行直观展示。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二)--均衡价格理论-有驾
(在图2-8中,E点代表原始的市场均衡点。)
4. 总结回顾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均衡价格理论,探讨了市场均衡模型下供需变化如何影响“过剩”与“短缺”状况,以及供需变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弹性理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