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锁效应(Latch-up)原理解析

一、探讨闩锁效应:该效应本质上源于CMOS电路中,基极与集电极相连接的两个BJT管(即侧面式NPN与垂直式PNP)的回路放大机制。当这两个管子的电流放大系数均超过1时,它们构成的回路会不断放大电流,最终导致管子因承受过大电流而引发芯片烧毁的现象。
闩锁效应(Latch-up)原理解析-有驾
二、深入剖析闩锁效应原理:
状态一:假设在N阱或Psub中,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载流子注入,产生电流In和Ip,并满足In乘以R_nwell等于0.6,Ip乘以R_psub也等于0.6(这里假设PN结的导通电压小于0.6)。
状态二:在上述压降条件下,PNP的基极电位达到1.2V,集电极电位为0.6V;而NPN的基极电位为0.6V,集电极电位升至1.2V。此时,PNP和NPN的发射结均处于反偏状态,而集电结则处于正偏状态。因此,这两个BJT管都具备电流放大能力。具体来说,PNP管产生基极电流Ib1,进而产生集电极电流IC1,其值为β1乘以Ib1;同理,NPN管也产生相应的基极电流Ib2和集电极电流IC2。在近似条件下,Ib1与β2乘以Ib2相等,Ib2亦与β1乘以Ib1相等。因此,在后续循环中,NPN的集电极电流会作为PNP新的基极电流进行放大,反之亦然。经过多次循环后,电流将持续被放大。
三、探讨闩锁效应的抑制策略(部分方法,主要聚焦于版图设计优化):
1.增大NMOS与PMOS间距:通过破坏电流循环中的某一环节,使侧面式NPN BJT管的基区增厚,从而增加载流子收集的难度,降低电流放大的可能性。
2.应用Guard ring技术,并采用环形绕线接出衬底电位:此举旨在降低VDD与Vss之间的导通电阻,即减小Rwell和Rsub的阻值,从而避免BJT的基极与集电极电位相等,破坏BJT的导通条件。
3.优化Substrate contact和well contact位置:通过将这些接触点尽量靠近source,以缩短Rwell和Rsub的电阻长度,进而减小其电阻值。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海绵科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