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

本来西藏和新疆军区我是打算放到一起写的,但是写着写着就字数就多了,干脆分开来水吧。这一篇也算是压力测试,看看此类题材是不是很容易被干掉?
先简单说一下西藏军区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在具体的部队构成。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以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为二级边防军区,隶属西南军区。一个月后,18军番号撤销。新成立的西藏军区,下辖步兵52、53、54三个步兵师、三个警备区(昌都、日喀则、黑河)、及骑兵1团、工兵5、8团、干部学校、独立支队、班禅警卫营、第9代本等等。今年刚好是西藏军区成立70周年。x
1955年5月,西藏军区升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全军12个大军区之一,之后也很好地应对了59年的平叛作战和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作战。1968年12月,随着内外部局势的平缓,西藏军区又被调整为省军区(正军级,但军政主官均高配为副大军区级),划归成都军区。2016年5月,西藏军区再次升级(外部局势震荡),升格为副大军区级单位。在指挥调度上,西藏军区归西部战区统一指挥;但是在军政上,西藏军区是直属于陆军总部直接领导的。和新疆军区一样,由于地处敏感区域,所以它们俩和全军其它军区都大大不同,而且有独立于我国五大战区之外的倾向,军区自己就有直属的野战部队,可以独当一面。
目前西藏军区负责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除外)的防务工作,直接面对印军在藏南地区部署的12个山地师的兵力。其具体部队构成:炮兵旅、工兵旅、汽车旅、装甲旅、两个山地旅(以上都为本篇要介绍的部队),此外还有陆航旅、特战旅、各直属队、边防团(似乎数量是六个)等等(这些部队本篇不做详细介绍),部队数量接近一个陆军集团军的规模。而新军改后,装甲旅和山地旅这种主力机动作战部队,也开始逐步合成化,你说它现在是合成旅,也不算错。不过我们主要聊的是军史,这些内容不是本篇重点。
炮兵:其前身部队为著名的炮兵308团。1955年3月,由原属52师的156团(已于1952年7月编入53师)团部和原18军炮兵教导队(一说为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所属的炮兵教导营)合编而成,最初隶属53师建制。这是雪域高原上我军第一个整建制的炮兵团(之后也是高原地区第一个摩托化炮兵团)。1957年5月,53师撤消,炮兵308团划归西藏军区直属。
我们之前介绍76集团军的时候,曾经短暂提到过156团,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149师只包含了原52师的154和155团加上原53师的157团。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原52师的156团后来去哪里了。当时的炮兵308团是西藏军区的炮兵拳头部队(一直都是),配备了当时最新型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仿制前苏联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高科技”部队。1959年的平叛作战打响后,炮兵308团三炮就把叛军位于拉萨药王山的指挥部炸飞,炮击一个小时后,步兵(159团)基本上未遇抵抗一个冲锋就占领了这个俯瞰全城的制高点。有了这个制高点作为观测所,之后炮兵308团更是基本上指哪打哪,迅速将城区的叛匪主力粉碎。在之后攻打布达拉宫的战斗中,为了不破坏这座藏民族宗教文艺瑰宝建筑,炮兵308团集中了本部和城内步兵团的所有57mm无后坐力炮,对布达拉宫的所有窗口(主攻面)实施精准打击,彻底封锁叛军的观测和火力输出能力。308团的指战员凭借高超的炮术,近乎“百发百中”的炮弹“进窗”(57mm无后座力炮弹杀伤效果有限,打进窗内也不会对建筑造成很大伤害,但屋里的人就......),直接粉碎了叛军的防守意志,迫使其不到一日即投降。
到了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炮兵308团的两个120迫击炮连(装备55式120mm迫击炮),配合藏字419部队,参加了克节朗地区的作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在章多空投场还炸毁准备降落的印军直升机一架。这些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本文就细说一下不广为人知的乃堆拉山口炮战。亚东的乃堆拉山口具体位置大家可以在地图搜搜看看,其地理重要性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面对印军从1966年5月开始发起的屡次挑衅,我方一再隐忍,结果印军蹬鼻子上脸,自以为又是根儿葱了,可以“一雪前耻”,甚至部署了其17旅的英制25磅炮(实际口径约87.6毫米)向我方进行猛烈炮击,击毁我方民房和寺庙等多座建筑。西藏军区迅速调集炮兵308团等部队予以还击,随团而来的是12门54式122毫米榴弹炮(我们之前提过的高科技),以及大量的55式120毫米重迫击炮和82毫米迫击炮。从1967年9月11日开始,炮兵308团对印军阵地进行了长达4天3夜的炮击。到9月15日,印军阵地被我军强大的炮火炸得支离破碎,其炮兵部队基本陷于瘫痪:17旅战前部署的10个炮兵阵地,有8个被完全摧毁;另有23处炮兵工事,2个炮兵指挥所与2个前沿观察所被击毁(2辆运输弹药的卡车也顺带着被报销了);印军死伤也高达540多人。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其实都不用打这么久,到9月14日,印度政府就挺不住了,照会我驻印使馆:“建议双方立即停火。”看到了吧,“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而我军的大炮能把印军打得落花流水,一方面是当时日益增强的国力带来的军备领先,抛开54式122mm榴弹炮的先进不提,炮战中我军共发射炮弹高达4.5万发,再考虑西藏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就可以知道这样的战争穷国是打不起的(这个趋势现在还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当时炮兵308团的训练水平,也是领先印军不知道几条街,甚至应该说做这种比较似乎都是抬举印军了。当时炮兵教材规定122榴弹炮每分钟最大射速4——6发,308团最高可以达到每分钟8发的水平。别说和印军比,就是和我军自己的炮兵部队比,仅射速这一项308团就是佼佼者,而且这还是在高原缺氧的自然条件下(乃堆拉山口海拔4500米左右)!
炮兵308团什么时候升格为炮旅的,请恕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估计也是2016或17年前后吧。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工兵:不少人批评我只讲作战部队,不讲工化、支援类的部队,这次咱就聊聊工兵——西藏军区工兵旅的前身部队为工兵15团。1961年1月,原18军工程机械营、兰州军区工程兵建筑102团1营及359旅的一个连队组建成了西藏军区的工兵团,时称工程兵建筑136团。1977年初,工兵136团整编为工程兵工兵15团。1990年4月,工兵15团被中央军委确定为首批陆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现在已经升格为工兵旅。
18军工程机械营前身我没考证出来,似乎是西南军区重型工程机械营(也有说是二野的机械营)。该部成立后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和兄弟部队一道,在1951年,使用近乎原始工具,历尽千难万险,修建了甘孜机场,建立了向西藏进军的坚实基地。
兰州军区工程兵建筑102团的前身为1949年3月成立的2军炮工团工兵营,之后发展为新疆军区工兵1团,后改称工兵2团,1953年1月,奉军委工兵司令部按国防陆军建筑工兵团编制整编部队。1955年12月,改编后番号为工程兵建筑102团。1956年参与修建了西藏当雄机场(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
看这段沿革历史,大家似乎觉得工兵嘛,就是架桥修路搞工程的部队。但在我军中,工兵其实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而且战斗手段还挺有特色的。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大家应该见过一种用汽油桶改造的“大炮”,当时中野用此来对付黄维的12兵团。这种“飞雷炮”(又叫“没良心炮”)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客观说很多部队都是自己独立“研发”出来的。不过现在军史似乎把这个“发明”归功于中野四纵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彰——四纵进攻晋南地区果军时为了对付“伏地堡”(除了射击孔以上部分外都位于地下的一种碉堡)而改进发明了这种“飞雷炮”,即用类似于“二踢脚”的原理,用抛射药爆炸的能量将抛射物(炸药包)抛出,用被抛出的炸药包爆炸来毁伤敌地堡。当时中野使用此类武器的,都是工兵部队,并且都是配属给主攻部队的。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作为同样“吃刘邓饭”的18军,自然对这种土武器不陌生(估计淮海战役也没少用过)。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工兵136团除了在山高路险的藏南山地为作战部队实施有力的工程保障外,再次赤膊上阵,祭出这个“大杀器”。克节郎战斗中,工兵136团的指战员抵近印军阵地,人不知鬼不觉地架设起“飞雷炮”。进攻开始后,抛射出去的炸药包一炸一大片,地动山摇,打击火力如同山崩地裂一样猛烈。天可怜见,三哥哪见过这种阵仗?那时候又没有互联网,他们无缘在屏幕上见识当年果军被“飞雷”打的惨样,所以瞬间就被打懵了,以为我军动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纷纷抱头鼠窜。别说见识浅薄的三哥,就是我军主攻团155团的团长和政委,也被震得没法再在地下掩体里待了,只好跑出来露天指挥后续战斗。
当然了,工兵的本职工作,136团也没耽搁。第一阶段反击战结束后,达旺河上的东新桥被印军炸掉。136团先是精心选择一个新的架桥点,之后又从几十里外扛来木料(再次强调那是高原地域),在战役发起前1天多的时间里,飞速架起一座新的东新桥,保障了我军的追击。在此期间,136团又仅用时16天,就将急造军路从隆子修至达旺,与印军原有公路接通。有了这条路,炮兵308团立马拉来了“高科技大杀器”122榴弹炮,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对印军炮兵形成全面压制(第一阶段作战都是用120迫击炮,而且因为运输艰难,炮弹也不多,所以才用“飞雷炮”的。有正规大炮,炮弹管够,谁还用那玩意儿?)。有人说了,你个工兵部队,16天才能修好一条路,还有啥可吹的?这条路本来印军侵入克节朗后也想修,结果修了四个月也没修好,只得作罢。第一阶段作战中,印军见识了我军“神速”的作战效能,又评估了一下,觉得我军没有两个月,也是修不好这条路的,就“放心地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去了”。结果没成想,“中国速度”在那时候已经开始“降维打击”他们了。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汽车:借这个机会简单说两句我军的汽车运输部队。与大家惯有的认知不太一样,我军甚至早在抗战时期就有汽车部队,到了解放战争中出现了汽车团的编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前后共有13个汽车团承担前运后送任务,用血肉之躯铺筑起一条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作战的胜利立下了大功。新军改前,汽车团是我军最大建制的汽车部队,此外还有各类独立汽车营。建国后我军陆、海、空军后勤一度都曾拥有若干汽车团或独立汽车营,它们有的隶属兵站部,有的隶属军区,仅以陆军后勤的汽车团为例,其番号最大已排到92,主要承担军用物资的进出库、国防施工、保障军区机关用车等任务,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边防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大量汽车团被撤销+缩编+合并。新军改中,我军又成立联勤保障中心(2016年),总部机关位于武汉,以武汉联勤保障基地为建制领导,下辖无锡、桂林、西宁、沈阳、郑州5个联勤保障中心,正好为五大战区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之前保留下来的汽车团+营纷纷改编升格为汽车旅。例如,原汽车18团+独立汽车营改编为南部战区某汽车旅,汽车10团(后缩编为沈后的独立汽车营)发展为北部战区某汽车旅。而西藏军区的汽车旅,其前身则为著名的汽车16团。
汽车16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抗日战争后期的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当时冀鲁豫军区用缴获日伪的十余辆木炭车起家(这种东西现代人估计闻所未闻吧),成立的“冀鲁豫军区汽车大队”。其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曾先后合编为“冀鲁豫军区汽炮大队”、“中原军区汽车大队”等。千里跃进大别山时,这支部队曾被迫炸毁汽车,拿起武器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1948年10月,“中原军区汽车大队”的指战员终于再次握上方向盘——他们在郑州郊区接收了412工厂百余辆汽车后,在郑州正式成立了中原军区“辎汽1团”,隶属中野运输司令部。该团成立后,迅即参加了淮海战役,克服重重困难,把一车车粮食和弹药运送到战场,为战役胜利贡献了力量。战役后,又抽调骨干组建“辎汽2团”,后发展为汽车17团,后来也是一支常年战斗在雪域高原的英雄部队。
1950年,辎汽1团改编为随藏汽车团,配属18军进藏,并加强了大量技术人员和从苏联进口而来的汽车。1951年10月,在进藏途中正式命名为汽车16团。别看现在会开个车实在太普遍,但那个时候的汽车兵是地地道道的“高科技”兵种。1949年解放时,全国的汽车保有量只有5.1万辆(还包括摩托车),会开车的人员不超过10万。作为对比,2021年全国民航注册的飞行员为七万多人,虽然两者不能直接对比,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时代的汽车驾驶员堪比现在的飞行员(那时候的飞行员和现在的宇航员差不多吧?!)。
1950年7月,康藏公路已通达康定,但是入藏道路上的大江大河却统统没有桥梁。兵贵神速,为早日解放西藏,汽车16团的官兵创造了一种神奇的通行方法——在河岸边先将车辆分解成12个大件,用牛皮筏装运飘流过河到对岸,然后由各连在修理连指导下,重新组装成整车,继续执行一线运输任务。最先想出这个办法的,就是汽车16团5连2班(这个班在军内极其出名),而这种方法也确保了后来昌都战役的胜利进行。
1951年5月,当时还叫“辎汽1团”的16团,由5个连队担任甘孜机场修建运输任务,其余连队投入到甘昌路工程施工。滚滚铁流翻越高达5000余米的雀儿雪山,又再次“拆车乘筏过河”飞越滔滔金沙江,在道路极差的情况下,单车日行程300公里,每日平均工作达16小时,全团仅一个月就完成200多万吨公里的运输任务。1954年11月27日,东西两路筑路大军在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河桥胜利会师,康藏公路终于全线贯通。1954年12月17日,汽车16团5连的5辆汽车开进拉萨城,完成了康藏路试通任务。
1959年平叛作战期间,汽车16团继承当年跃进大别山时汽车兵变身战斗兵的传统,全团车辆归建入库,拿起武器走上一线战场。其辖内的2、4、7、8连甚至作为主攻部队进攻叛匪老巢“夏宫”(具体名字大家可以自己查),经过激烈战斗,毙敌150余人、俘获75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之后,汽车16团又配属各支平叛部队,参加各地的平叛剿匪战斗。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作战地区是高海拔、无人区,没有公路,车队执行任务大多是边探路边开车,完全靠驾驶员的经验行驶,其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期间,汽车16团全员参战,担负参战部队和人员的物资运输和补给任务。车队不分昼夜、车不歇人不歇,把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目的地。战斗中,多数连队都曾连续工作五天五夜不下驾驶室(最长的记录是七天七夜),人疲倦了就用冰块包头或木棒击头保持清醒,干粮吃完就找野菜充饥(很多车辆其实就装载着食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团共出动汽车627辆,昼夜兼程,共行驶148万车公里,运输各类物资一万余吨,保障了作战部队的需要,使反击作战以辉煌胜利扬了国威军威。战后,全团共有54名官兵立功。
前面提到的那个5连2班,无论是为边防运输给养,还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运送作战部队和武器弹药,都在车辆无一毁损的情况下,安全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1964年,5连连长常宏兴亲自挂帅,带领2班在全军大比武中夺得团体冠军,个人比赛前三名也全被2班斩获。当年6月,西藏军区汽车16团5连2班被国防部授予“西藏高原钢铁运输班”的荣誉称号。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钢二班”共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10次,有6任班长先后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上,“钢二班”的这面战旗也是入选“百面战旗”,作为后勤部队的唯一代表,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54:这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部队,并且它这个番号和原18军54师没有直接传承关系。1955年6月,54师番号即被撤消,师机关、直属队与武汉防空指挥所合编组建防空军第1师。1957年5月,防空军第1师被改编为空军高射炮兵109师。1964年3月,改称空军高射炮兵10师(沿革至今为空军地空导弹10旅),曾在抗美援越作战中击落霉菌两架舰载攻击机。而54师的各团营则改编为当时西藏军区的边防部队。
1990年7月至8月,149师(原18军52师)抽调指战员组建西藏军区高原摩步54团机关(主要从445团和446团抽调干部)和1营(主要从445团抽调战士);而其2、3、4营则由西藏军区抽调部队组建。从装备编成看,1、2、3营为摩步营,4营则为装步营(也有说此时是没有“4营”这个番号的,直接就叫装步营),此外还下辖5个直属连(如工兵连汽车连等)。
1996年4月,54团的3营从摩步营改编为装步营,这样54团就辖有两个摩步营和两个装步营,同时扩充直属队数量至7个。这个时候,除了炮兵稍弱,54团其实就是一个机械化步兵旅的架子部队,随时可以扩充。2008年,54团改建制为机械化步兵团。2009年7月,其1营接收装备96A坦克,改编为装甲营。2010年,54团再次增加装甲兵和炮兵兵力,扩编为机械化步兵旅,并扩充直属队数量至10个。从2011年开始,该旅开始执行陆军新机械化步兵旅编制,下辖2个装甲营,4个装甲步兵营,配属炮团(辖两个122榴炮营,一个高炮营,和一个122火箭炮连,所有迫击炮直接部署至步兵分队)。到了2015年1月,该旅在央视的军事报道中被称为“装甲旅”,显然此前已完成装甲化改编,据说下辖4个装甲营和1个装甲步兵营,外加榴炮营和高炮营。而在2019年后,该旅也开始装备最新型的15式轻坦。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53:看番号,大家依然会认为这支部队的前身应该师原18军的53师。你说没任何联系吧,其实还是有点儿血脉传承的;你要说就这么划等号吧,似乎也不妥当。其具体沿革,且听我细细道来。
“53”这个番号当然沿袭自原18军53师,其前身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是在1946年12月,由华中军区8分区34、35团和冀鲁豫军区6分区30团合并组建的。1951年,53师随18军入藏后,就不断进行调整和整编,任务也是以筑路和土建为主。这里提一句,别小看53师干得这些“粗活”,以修筑康藏公路(当时还有西康省)为例,历时三年整,记特等功1人,一等功196人次,二等功1609人次,三等功1.5万人次,基本上人人都立功。有人说了,这是和平时期,怎么出了这么多功臣?那你看看这段时期53师的付出,三年中部队牺牲、病故159人,受伤449人(含重伤198人),致残28人,要知道1962年打三哥,藏字419部队在克节朗战役(包括向达旺方向的追击作战)中才阵亡132人。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从1956年起,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就打算掀起叛乱,而中央为了稳定局势,维护统一,决定在西藏实行收缩策略。在这个背景下,1957年5月,53师撤编,师部和昌都警备区合并,所辖各团级分队分散驻扎。1959年3月,西藏大规模叛乱爆发,原53师的这些团级部队均参加了平叛。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这些部队依然表现不俗,屡建功勋,我们之前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讲了。1968年2月,西藏军区奉命以原西藏公安总队为基础,重组53师,其具体部队构成如下:
师部:由公安部队西藏总队改编组建。其前身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民警科,后于1961年11月扩编组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西藏总队。武警西藏总队别看是“警察”,那个时候其实也是地地道道的军事组织,人家甚至还参加了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1963年1月,我国的武装警察部队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所以武警西藏总队亦改称为公安西藏总队。1966年6月,公安部队建制撤销,统一整编为解放军。所以公安西藏总队当时就开始参与重组53师的工作,临时编为解放军藏字843部队,直到1968年正式改编为新53师。
炮兵团——番号“310”,为新组建部队,具体兵源和指挥机构沿革不明。
新157团——原西藏军区153团改称。不过大家请注意,此“153”不是17军51师的153团,而是在建国初期由云南入藏驻扎在察隅的14军42师126团团直一部和1营沿革而来。有人一看42师,就说这不就是廖运周的110师起义部队嘛,其实也不完全对。尤其这个1营,是抽调原中野4纵22旅64团的三个连队组建而成,和起义部队没啥关系。这个1营后来改为成都军区公安8团,1955年4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大调整时,改番号为153团,纳入西藏军区建制。该团战斗力较高,参加了剿匪、平叛和自卫作战,有出色表现。
新158团——原西藏军区独立第4团改称,是平叛后由原54师160团(前身是豫皖苏军区第1分区1团)一部组建而成,当时属江孜军分区。具体来说,1955年4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大调整中,54师机关和直属队被调出西藏军区(调入武汉军区组建防空1师,前面介绍过了),160团就被分为两个团——1000多人继续使用160团番号入驻江孜,500多人编为新161团(老161团调入成都军区为公安3团)。1957年5月,西藏军区第二次大调整中,这个新161团又并入160团,并随160团进驻日喀则(仍留了一个营在江孜)。1959年平叛作战结束后,这个新160团调入江孜军分区,整编为西藏军区独立4团和5团,外加亚东和岗巴两个独立营。1968年2月,独立4团编入新53师为新158团。
新159团——原西藏军区独立第3团改称,是平叛后由原53师159团3营组建而成,当时属山南军分区。看到这大家明白了吧,新的53师里有老53师血统的老部队,也就这个159团的一个营。当然这个159团不简单,其前身为1941年8月组建的宿东游击支队,1945年8月编入新四军4师12旅为35团,后来发展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35团,是资格较老的新四军部队呢!这个团里还有一个著名的“红九连”,其前身甚至可追溯至1927年刘志丹在陕北创立的南梁游击队(后编为彭雪枫警卫连,之后参与组建宿东游击支队)。
1985年10月,53师和52师一起奉命组建山地步兵旅。现在该旅的旅歌唱到:“转战苏鲁豫皖,横渡天堑长江,跨越崇山峻岭,挺进云贵川藏......”,可见它们还是把原53师作为其前驱的。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52:1985年百万大裁军以前,还不是集团军时代,如果要讨论谁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悠久的军级单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般人可能会说是38军,16军,1军这类红军时期就已是主力的部队。也有人会说,43军肯定军史最长,人家的军史号称比解放军的历史还长,大革命时期就有了,北伐时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嘛!但其实,它们都只能算“党领导下”历史悠久的部队。单纯比历史,50军才是军史最长的军级单位,其前身最远甚至可追溯到清末云南编练的新军第十九镇。好嘛,大清还没亡呐!谁能比?
这个新军第十九镇,参加过著名的云南“重九起义”,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掘墓人。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为了抵御外侮,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将滇军合编为60军。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安娥(田汉夫人)作词,创作了60军的军歌,数万云南健儿高唱:”......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60军主要部队参加了台儿庄会战,阻击从台儿庄南下的日军主力师团,整整坚守了27天。在以禹王山为中心的阻击线上,全军浴血奋战,毙伤日寇万余人。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仅阵亡将士就高达13869人(当时60军全军人数有4万余人),并包含旅长1人,团长5人,由此可见战况之惨烈,滇军决死抗战信念之坚决。不过说了这么多,此时我们故事的主角还没出现。1940年7月,滇军新组建7个步兵旅。到了1943年,这7个旅又改编为6个师,其中的暂编21师就是我们主角的前身部队。
抗日战争结束后,暂编21师随60军进入越南受降,前脚风光无限,后脚老家被端。然后打包送上船,从越南快递至东北,帮着抓了自己家乡主席的杜司令打工,其军心士气可想而知。果不其然,60军在东北的各场战役中被我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江湖人送外号“60熊”,这个“熊”字在东北话里啥意思,大家可以某度查询。结果被逼到绝路的60军终于在1948年10月17日,由时任军长曾泽生率领于长春起义,之后改编为解放军50军,军长仍是曾泽生。而暂编21师,则授予番号为149师。在解放战争的收尾阶段,经过改造的50军随四野南下,先后参加了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
1950年10月,149师随50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149师445团和446团的三个营在高阳战斗中,靠着手头极其简陋的步兵武器(爆破筒和炸药包),凭借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愣是炸毁英军29旅坦克和装甲车27辆,创造了我军歼灭最大建制的敌军坦克部队的记录。
在第四次战役中,149师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白云山阻击战中,149师447团与美25师激战11昼夜,顶住敌两个团的轮番进攻,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50军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该团“白云山团”奖旗。在众多志愿军参战部队里,享有如此殊荣的团级单位,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而50军,也彻底完成了由“60熊”向“50凶”的转变。
1951年3月,149师暂时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解放朝鲜西海湾诸岛的战斗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955年4月,149师随50军回国,先是驻防东北,之后于1967年5月,移防四川。1969年,149师与驻西藏的52师对调防务和番号,149师改称52师,转隶西藏军区;而52师则改称149师,转隶50军建制。1985年,西藏军区52师在百万大裁军中得以保留,并改编为山地步兵旅。至此,该旅就作为全军唯一的一支保留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整建制的解放军部队,戍守边关,扎根高原。
最后多说一句50军,除了52旅是它的血脉传承之外,现在77集团军的炮兵旅也算50军的传人。1985年50军撤编时,其辖内的148师也被撤消,师部改为当时13集团军炮兵旅的旅部,443团划归38师(后转武警),其余部队撤销编制。按指挥系统的沿革,现77集团军炮旅是148师的传承,只不过148师原建制内的大部分部队没有跟着过来,算不得“整建制保留”罢了。
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介绍-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