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法这车,往昔那可是个“溢价王”,落地价噌噌往上冒,轻轻松松过百万,关键是,兜里揣着钱还不一定能如愿,得排队候着,还得找找门路。说白了,那会儿买的哪是车啊,简直是行走的身份标签,是撑门面的硬货。可瞧瞧现在?风声鹤唳,听说不加价了?这消息一出,舆论场瞬间沸反盈天,有人击节叫好,觉得“终于幡然醒悟了”,也有人疑窦丛生,“莫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
早先埃尔法“价高者得”,咱们习焉不察,总觉得是“供不应求”闹的。可细究之下,这“供不应求”的戏码里,莫非也暗藏着几分“饥饿营销”的套路?人为地营造一种稀缺感,硬生生拔高身价,让金主们觉得“我砸出去的银子,不仅仅是买了辆车,更是购入了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尊崇”。这等伎俩,在奢品圈儿里,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
不过呢,时过境迁,这盘面儿不一样了。一方面,国货当自强,高端MPV异军突起,像是腾势D9、岚图梦想家,配置上直逼埃尔法,价格却亲民不少,硬生生从埃尔法嘴里抢走了一大块肥肉。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日渐成熟老练了。过去那种“唯贵是好”的盲从心理,渐渐被更务实的价值考量所取代。毕竟,一百多万砸下去买辆车,谁也不是钱多人傻,还是得图个真真切切的物有所值。
当然啦,也有些声音说,埃尔法放下身段,不再搞“加价提车”那一套,是丰田的战略转移。以往埃尔法瞄准的是商务用车这块蛋糕,现在也想把触角伸向家用市场。毕竟,二胎、三胎家庭对MPV的需求与日俱增,埃尔法要是能纡尊降贵,也能在这片蓝海里分得一杯羹。
那么,重头戏来了,褪去“加价光环”的埃尔法,还能否续写传奇,继续“真香”下去呢?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普天同庆的好事。毕竟,能省下动辄几十万的真金白银,谁会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但那些早年间溢价购入埃尔法的老车主们,恐怕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了。“我当年咬着牙、跺着脚,花了那么多血汗钱买的车,现在说降就降,我岂不是成了冤大头,白白交了智商税?”这种心态,其实见怪不怪了。就好比楼市下行,最焦虑的永远是那些已经上车的人。
再者说,埃尔法这回“拨乱反正”,对整个MPV市场也会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或许会掀起一波“降价促销”的浪潮,让消费者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倒逼其他高端MPV品牌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毕竟,谁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被埃尔法蚕食鲸吞。
平心而论,埃尔法这番“妥协”,与其说是对消费者的恩赐,不如说是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被动适应。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也,游戏规则也早已改弦更张。再抱着“奇货可居”的陈旧思维,恐怕只会把自己逼入进退维谷的窘境。
因此,对于埃尔法不再“雁过拔毛”,我觉得没必要过度地拔高或贬低。这不过是市场竞争铁律下的必然结果,是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觉醒的体现。当然,对于那些正打算入手MPV的朋友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毕竟,能以更公允合理的价格,喜提心仪爱车,岂不美哉?只是那些曾经不惜重金“加价提车”的老车主们,或许需要一段时间来平复这五味杂陈的心情了。毕竟,谁也不乐意平白无故地被人扣上“韭菜”的帽子。但话说回来,投资有风险,购车亦如是,谁也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市场风向。只能说,买的早不如买的巧,但即便是买的巧,也难免会撞上降价潮。人生百态,莫过于此,永远充满了猝不及防的变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