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两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合资品牌的销售大幅下降,只得通过降价促销以维持生计。
中国车企以一种“宁可自己劳累,也要击败对手”的态度,纷纷扩展海外市场,从亚洲走向全球。
▲图注:中国汽车,向前冲!
(烟台港,图:壹图网)
2023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了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这不仅是首次超过500万辆的里程碑,也使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速度之快,在2010年仅仅出口了56.67万辆汽车。短短十三年时间,中国已超过了德国和日本。
▼
日本汽车业的萎缩
在俄罗斯市场的迅猛增长,对中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俄乌冲突后,许多国际大厂纷纷撤离俄罗斯,以低价出售在俄的工厂和资产。
中国车企迅速占据了这一市场空缺:2023年前十个月,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市场,出口量激增至73.6万辆,同比增长七倍。
而且由于俄罗斯本地汽车品牌较为薄弱,预计到2024年,中国品牌将占据超过俄罗斯市场60%的份额。
▲图注:俄罗斯汽车市场几乎被中国品牌垄断
中国车企还利用了海外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高需求。2023年前十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高达99.5万辆,同比增长99.1%,其中纯电动汽车数量达到92万辆。
归根结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个“养蛊”的市场中,企业竞争配置、技术、价格和服务。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海外市场后,海外消费者发现,没有比这更好的高价车,也没有比这更差的便宜车。
▲图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大受欢迎!
(图:MG UK)
即使是在国内表现不太突出的车型,到了海外也显得十分强势。
例如上汽的电动车MG4在国内的销量一般,但在欧洲的年销量已超10万辆,成为细分市场的销售冠军。与同级别竞争对手相比,MG4以不到2.7万英镑的起售价、更好的性能、续航里程和配置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图注:MG4在欧洲的销量仅次于特斯拉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欧美日韩企业被形容为“早起的鸟儿晚集”的局面:虽然布局较早,但为了维护燃油车的利益,进展缓慢,不断搞活动。日本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初,日本选择发展氢能源汽车而非纯电动汽车,2014年丰田就推出了首款量产氢能源汽车Mirai。
当纯电动汽车还在起步阶段时,氢能源汽车因加氢速度快、续航长等优点被日本政府积极推广。
▲图注:测评指出:这款“会撒尿”的氢动力汽车
(氢气燃料的副产品是水)
(图:Toyota)
在产业领域内,日本企业采用“固守阵地、打持久战”的传统策略:国内完成产业链分工,国际上设置专利壁垒。谁要开发氢能源技术,就必须支付专利费。
通常这种故事的发展很难有意外。
在这种“囊中羞涩”的做法面前,其他国家的车企简单回应——不再参与。大家纷纷转向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只留氢能源汽车给日本自己。
▲图注:日本大阪的一个移动加氢站
工作人员为一辆丰田Mirai FCV加气
(图:壹图网)
由于忽视纯电动汽车的重要性和自满,丰田、本田和日产等日本汽车制造商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会,错过了市场的优势。氢能源汽车则陷入了成本高昂——消费者不买账——加氢站难以普及——成本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与纯电动汽车的销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图注:同时,日本纯电动车的销量不断攀升
尽管中国汽车出口在2023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仍需努力,因为出海之路依旧充满挑战。
首先,欧美日不会坐视中国汽车轻易占领本地市场,必将建立贸易保护壁垒。事实上,他们已经在采取行动了。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宣布启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调查预计在13个月内结束,但欧盟可在前9个月内增加临时性反补贴关税。
▲图注:显然,欧盟已经开始紧张
(图:europa)
调查最终可能认定中国的补贴政策成立,进而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车征收反补贴关税。这是一种自由贸易与补贴倾销之间的矛盾,也是帝国主义的传统策略。
其次,中国汽车进入欧美市场还需面对高门槛。例如,中国生产的整车及部件必须通过欧盟的EEC等认证才能进入欧洲市场。这要求中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和用户的好评,仅凭赚快钱的想法显然是不行的。
▲图注:要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
关键还是要提高产品质量
(图:壹图网)
此外,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者非常重视汽车安全碰撞测试的成绩,成绩不佳会严重影响品牌和产品的口碑。
例如上汽集成了全球技术资源,花费上亿资金进行“骏派”车型的安全碰撞测试,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和认知度,最终助力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成功。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车企将如何化解危机、保持持续增长,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前路依然艰险。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品牌形象,才能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