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交付周期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据记者实测,截至4月18日,小米SU7标准版交付周期达322-343天,Pro版315-336天,Max版294-315天,而Ultra版虽为126-147天,但全系车型交付周期均突破传统汽车行业基准线。这意味着当前订购基础版车型的用户,或将面临跨越四季的等待周期,预计交付时间窗口将延伸至2025年2月至3月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特殊市场现象恰逢小米汽车产品线扩展的关键节点。工信部最新备案信息显示,品牌首款纯电SUV车型YU7已完成申报,其4999mm旗舰级车身、3000mm超长轴距及508kW双电机动力系统引发市场期待。该车型电池配置方案尤为亮眼,同时搭载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两大头部供应商的101.7kWh电池组,CLTC工况下续航里程突破760km。
然而,据内部人士透露,YU7原定2025年6-7月的上市计划存在变数。虽然企业官方尚未正式公告延期,但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已确认该车型将缺席本月上海国际车展,结合供应链端流出的产能调配信息,业内普遍预测YU7实际交付时间可能后延至第三季度。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汽车当前面临的交付压力实为"甜蜜的烦恼"。一方面,超预期的市场热度验证了产品定位的成功;另一方面,产能爬坡速度与供应链协同效率正面临严峻考验。特别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供应方面,同时维系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线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达近一年的交付周期在新能源市场并非孤例。回溯特斯拉Model 3、蔚来ET5等车型上市初期,都曾出现类似情况。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将初期热度转化为持续产能输出,将成为小米汽车能否在智能电动赛道实现"后发制人"的关键战役。目前,市场正密切关注其北京亦庄工厂的产能释放节奏,以及YU7项目推进对现有生产资源的调配影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