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系统是提升驾乘舒适性的核心配置,而压缩机作为该系统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制冷效率、能耗及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表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压缩机的技术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压缩机工作时,吸入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通过压缩机的压缩作用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并将制冷剂蒸汽送往冷凝器。压缩机主要是实现对制冷剂的抽吸作用,循环泵作用,压缩作用。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压缩机:汽车空调系统的核心动力源
压缩机在制冷循环中扮演“能量搬运工”的角色,其工作流程可分为三步:
抽吸作用:吸入蒸发器排出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通常为气态)。
压缩作用:通过活塞、涡旋或转子等机械结构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温度与压力大幅升高,转化为高温高压气体。
泵送作用:将高压气体输送至冷凝器,完成制冷剂的相变循环(气态→液态→气态)。
这一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压缩做功实现热量从车内向车外的转移,从而降低车内温度。
常见压缩机类型包括:
往复活塞式: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振动较大;
涡旋式:运行平稳、效率高,适用于中高端车型;
电动涡旋式:专为新能源车型设计,由电机直接驱动,取消传统皮带传动,提升能效比。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对压缩机的电动化、轻量化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
汽车空调压缩机的核心性能要求
1低速性能与制冷效率
在车辆怠速或低速行驶时,压缩机需保持足够的制冷能力。传统燃油车通过发动机皮带驱动压缩机,转速与发动机直接关联;而新能源车采用电动压缩机,可通过变频技术实现精准调速,确保低速工况下的高效制冷。
2高速运行的低输入功率
高速行驶时,压缩机需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同时降低功耗。电动压缩机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如PID调节)动态匹配转速与负载,减少能量浪费。
3 可靠性设计
压缩机需耐受极端温度、频繁启停及振动冲击。关键措施包括:
材料优化: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壳体、耐磨涂层活塞;
密封技术:防止制冷剂泄漏,确保长期稳定性;
热管理:内置过热保护模块,避免高温损坏。
4 NVH性能的挑战与突破
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是衡量驾乘舒适性的核心指标。新能源汽车因缺少发动机噪声掩盖,对压缩机的NVH表现更为敏感。主要优化方向包括:
结构减振:优化压缩机支架刚度,降低传递至车身的振动;
声学包设计:通过吸音材料包裹压缩机,抑制噪声辐射;
控制策略:采用软启动技术,避免瞬时冲击噪声。
NVH测试: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解析
1 NVH测试的核心目标
通过量化噪声与振动数据,识别压缩机的异常振源和声源,为设计改进提供依据。测试需覆盖以下场景:
稳态工况:如压缩机定速运行;
瞬态工况:如启停瞬间、转速突变。
2 测试内容与方法
(1)噪声测试
近场辐射噪声测试:在半消声室内,通过精密麦克风阵列捕捉压缩机表面的噪声分布,定位高频啸叫或异响源。
声功率测试:依据ISO 3744/3746标准,计算压缩机的声功率级(单位:分贝),评估其对整车噪声的贡献度。
(2)振动测试
壳体振动测试:在压缩机壳体关键位置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分析振动频谱,识别共振频率;
安装点动刚度测试:模拟实际装车状态,测量支架与车身的连接刚度,优化隔振效果。
(3)模态测试
频响函数测试:通过激振器或力锤激励压缩机总成,获取其固有频率与振型,避免与车辆其他部件发生共振;
压力脉动测试:监测进/排气管路的压力波动,评估其对振动噪声的间接影响。
3 测试设备与标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以上海邦盟推荐的Simcenter Test解决方案为例:
硬件系统:基于西门子SCADAS数据采集前端,支持多通道同步采集,精度达0.1dB;
软件平台:Testlab提供从数据采集、阶次分析到三维声场可视化的全流程支持;
传感器配置:涵盖麦克风、加速度计、力传感器等,满足多物理场测试需求。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该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电机、电驱总成及整车的NVH开发,支持OTA(在线测试分析)与大数据诊断。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1 电动化与集成化
新能源汽车推动压缩机向“高压化、高转速”方向发展,同时与热泵系统集成,实现制冷/制热双模式高效运行。
2 智能化NVH控制
通过嵌入振动传感器与AI算法,压缩机可实时监测自身状态,主动调节运行参数以抑制噪声,例如:
主动降噪技术:通过生成反相声波抵消特定频率噪声;
预测性维护:基于振动频谱分析预判故障风险。
3 材料与工艺创新
碳纤维复合材料:减轻重量并提升结构阻尼;
3D打印技术:制造复杂流道壳体,优化气流噪声。
汽车空调压缩机不仅是制冷系统的动力核心,更是整车舒适性与能效的关键载体。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与电动化浪潮的推动,压缩机正朝着高效、静谧、智能的方向持续进化。未来,NVH性能的突破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战场,而Simcenter Test等先进解决方案将为这一进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