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表《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使用须谨慎》一文,文中说明了针对近期针对“智驾认知”事件的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安部道研中心关于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处罚新规,对车企的影响可从法律风险、合规成本、市场策略及行业生态四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最新政策文件和行业动态,具体影响如下:
一、法律风险: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双重加码
根据《广告法》和《刑法》相关条款,若车企将 L2 级辅助驾驶宣传为 “自动驾驶” 等误导性表述,市场监管部门可处以广告费用 5-10 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致人伤亡,责任人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面临2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这一规定直接将车企宣传行为纳入刑事追责范畴,企业高管及宣传部门需承担更高法律责任,例如某车企若在广告中使用 “脱手驾驶” 等违规表述并引发事故,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诉讼。
此外,若辅助驾驶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如干扰安全监测),可能触犯《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生产者最高可判5 年以上有期徒刑。这要求车企不仅需规范宣传,还需确保技术本身符合安全标准,避免因功能失效导致法律风险。
二、合规成本:全链条投入显著增加
宣传审核与用户告知
车企需重新梳理广告、说明书、试驾演示等所有宣传材料,避免使用 “自动驾驶”“零接管” 等词汇,转而采用标准化术语(如 “L2 级组合驾驶辅助”)。例如,华为近期发布的《鸿蒙智行全民出行安全倡议》已明确要求用户 “双手不离盘、视线不离路”。同时,车企需通过车载提示、App 推送、交付培训等方式,向用户详细说明系统边界(如雨雪天气下的功能限制),这将增加用户教育成本。
技术验证与 OTA 管理
工信部要求车企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进行充分测试验证,并通过双重备案制度(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确保功能一致性。例如,若车企通过 OTA 升级修复系统缺陷,需提前申报并经审批,紧急升级甚至需走召回流程。这意味着技术研发周期延长,测试成本上升,尤其是中小车企可能因资源有限面临更大压力。
数据记录与责任追溯
参考德国 “黑匣子” 要求,车企需保存辅助驾驶运行数据(如接管记录、传感器状态),以便事故责任认定。这将增加数据存储与管理投入,同时可能涉及用户隐私保护的合规问题。
三、市场策略:从 “营销狂欢” 转向 “安全竞速”
宣传口径收缩与差异化竞争
新规下,车企需避免 “脱手脱眼”“全程零接管” 等激进表述,转而强调技术可靠性(如 “99.9% 路况覆盖”)或用户体验(如 “更自然的转向逻辑”)。例如,长城汽车近期提出 “自驾为主、智驾为辅”,岚图汽车 CEO 卢放公开声明 “所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均为辅助驾驶”。这种转变可能削弱部分车企的营销吸引力,但长期来看,合规宣传将提升行业整体信任度。
技术路线与用户需求再平衡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持续高涨(76% 用户认为高速 NOA 必要),但监管趋严倒逼车企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承诺之间寻找平衡。例如,车企可能优先落地经过充分验证的功能(如高速 NOA),暂缓推广争议较大的城市 NOA,或通过分阶段 OTA 逐步开放功能,以降低安全风险。
四、行业生态:加速洗牌与标准统一
中小车企面临淘汰压力
合规成本上升可能加剧行业分化。大型车企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可快速调整研发与宣传策略(如特斯拉、比亚迪已开始规范宣传),而中小车企若无法承担测试验证、数据记录等投入,可能被迫退出市场或转向传统车型。
技术标准与责任划分趋严
工信部计划加快推进组合驾驶辅助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明确系统能力边界和责任主体。参考欧盟《自动驾驶法规》,车企将对系统设计缺陷承担主要责任,驾驶员则对未及时接管负责。这意味着未来事故责任认定将更清晰,车企需在技术文档中明确标注功能限制(如 “仅限高速公路使用”),并通过算法优化降低误判率。
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融合
中国政策与欧美监管趋势逐步接轨。例如,美国 AV-STEP 框架要求车企提交独立第三方评估报告,欧盟强调车企对系统缺陷的责任,中国新规亦吸收了类似思路。但不同于欧美对 L3 及以上技术的探索,中国当前聚焦 L2 级功能的合规化,这可能导致技术路线分化 —— 欧美车企侧重高阶自动驾驶,而中国车企更注重辅助驾驶的安全性与宣传合规性。
五、消费者认知:从 “技术崇拜” 到 “理性使用”
新规通过强化车企告知义务,推动消费者正确理解辅助驾驶的本质。例如,公安部道研中心明确指出,当前量产车均为 L2 级 “人机共驾”,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这将减少用户因误解功能导致的 “脱手脱眼” 行为,降低事故风险。同时,消费者在购车时可能更关注第三方安全认证(如 C-NCAP 智驾测评),而非单纯依赖车企宣传,倒逼行业建立更透明的技术评价体系。
总体而言:
这一政策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监管进入 “安全优先” 新阶段。对车企而言,短期需承受合规成本上升、市场宣传受限等压力,但长期将推动行业从 “营销驱动” 转向 “技术驱动”,促进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普及。车企的应对策略应包括:
重构宣传体系
禁用误导性词汇,采用标准化术语并强化用户教育;
强化技术验证
增加测试投入,通过 OTA 管理与数据记录提升系统可靠性;
探索差异化路径
在合规框架内,通过算法优化、场景聚焦(如泊车、高速)等方式建立技术壁垒;
参与标准制定
与行业协会、监管部门合作,推动智能驾驶安全标准的完善。
最终,合规能力将成为车企在智能网联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既能严守法律底线、又能持续突破技术边界的企业,有望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文章转载车界游趣,图片来自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