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的反应不难看出,类似的烦心事不少。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已经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不过,在用户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当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部分新能源头部车企已经率先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型,从“烧钱扩张”迈向“规模效应驱动盈利”,而一些尚未实现规模化的“新势力”和二线品牌则在价格战和资本收紧的双重压力下陷入生存焦虑。如何才能从这场“淘汰赛”中生存下来、发展下去,是每一家新能源车企都得面对的现实。压力之下,一些新能源车企的营销和售后就可能变了形、走了样:诚信缺失、夸大宣传、“背刺”老车主、维保有困难等,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体验。
有竞争有压力不是坏事,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可以鞭策企业升级提质,为消费终端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品,但压力显然不能成为车企营销问题的借口。“套路”短时间内或许能拉来一些客户,但长远看,无疑会对品牌的声誉造成伤害。在互联网传播的语境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效应更可能被加速放大。孰轻孰重,车企心里应该有数。
解决新能源汽车“成长的烦恼”,还需多管齐下。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对新能源车企有违法律法规的营销手段重点整治盯防,拓宽消费者维权渠道,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协会、车企共同探讨形成适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相关规范,加强行业自律。车企要把诚信经营摆在首位,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不能把消费者当成“韭菜”。消费者在购车时也要提高警惕,仔细查看合约条款,注意识别营销“套路”,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勇于维权。
汽车消费是当下及未来拉动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一极。随着2024年“两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出、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产销在今年一季度迎来了开门红。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成长的烦恼”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消费者购车的后顾之忧能够逐渐减少,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助力消费升级。(来源:中工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