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颇具玩味。一边是新能源车赛道厮杀惨烈,续航竞赛恨不得直达地心,智驾系统也仿佛要包办一切,连你打嗝都提前预判。另一厢呢,社交圈里哀嚎遍野,“电车窘迫症”患者比比皆是,充电求桩堪比古代赶考,自动驾驶敢完全托付?怕不是梁静茹给的勇气!
就拿最近被热炒的广汽昊铂HT来说,宣发文案简直天花乱坠:炫酷鸥翼门、超长气力条(续航)、高阶智驾…恨不得把科技术语像不要钱似的往上堆。而且,还祭出终身免费补电的杀手锏。这明摆着是想精准狙击用户痛点,直戳焦虑的软肋。
可话说回来,这药方真能根治吗?终身免费补电,听着确实让人心旌摇曳,但细琢磨一下,这笔账最终谁来埋单?现有充电桩的承载力够呛吧?要是人人都惦记着薅这波免费的羊毛,到时候排队时间怕是要赶超早高峰的地铁?这免费,会不会演变成另一种变相的“隐性加码”?
瞧,主机厂嘴上肯定说充电桩建设如火如荼,配套资源也在马不停蹄地铺设。但骨感的现实是,想在自家小区安个充电桩,物业百般刁难,电力负荷捉襟见肘,各种幺蛾子能让你抓狂。公共充电站,但凡遇上节假日,那就是人山人海的史诗级灾难片现场。这就像,给你空头支票,许诺“免费盛宴”,却没告诉你,想下筷子,得先跑完一个全马。
再说说这智驾系统。眼下L2级别的驾驶辅助已经算是标配了,但敢于彻底放权,让车辆自由驰骋的老司机,估计也是凤毛麟角。为啥?安全感缺失呗!新闻里五花八门的“智驾脱缰”事件,隔三差五就出来刷存在感。这玩意儿,万一在要紧关头掉链子,可不是开玩笑的。
说穿了,咱消费者要的不是一堆眼花缭乱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驾乘安全感和便捷性。气力条(续航)够用,补电渠道顺畅,驾驶辅助系统稳如老狗,这才是硬道理。与其重金砸向花哨的营销,不如先把地基夯实。
厂商们听到这话,估计要跳脚了。毕竟,现在新能源车市红海一片,你不搞点出挑的卖点,怎么博得眼球?但关键是,这卖点也得建立在靠谱的基础上啊!如果为了制造差异而刻意堆砌,那结局很可能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我们当然乐见新能源车日臻完善,愈发智能。但我们也希望,这些进步是围绕着解决痛点而展开的,而不是为了收割流量而强行嫁接。归根结底,买车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给自己平添烦恼。
转回来说,昊铂HT这波操作,也算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内卷配置、内卷价格,诚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把用户的需求真正放在首位,切实解决问题。否则,再慷慨的“终身免费”,也抵不过一次电量告急的焦虑。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车企无底线内卷”时,是否忽略了补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用户信任壁垒难以打破等更深层的症结?仅就“免费补电”这桩事儿来说,它究竟是普惠福利还是另一种营销套路,恐怕还需要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而化解电车焦虑,绝不能只靠一剂猛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