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

眼见得2025年上海车展马上就要开场了,但听说不少企业还在连夜修改PPT。这场被誉为汽车行业风向标的盛会,竟然在开幕前夕陷入了集体“改稿焦虑”。曾经铺满“全域智驾”、“L3级自动驾驶”等豪言壮语的演示文稿,如今正在被替换成“安全冗余架构”、“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严谨表述。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回想到开年,车企们的智驾战略发布热潮还历历在目。2025年,这个被行业寄予厚望、冠以“智驾元年”之名的年份,本应是智能驾驶技术乘风破浪、全面普及的黄金时期。然而,短短一个季度过去,就意外地陷入了“智驾噤声”的局面。而即将启幕的2025年上海车展,俨然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概念狂欢走向价值深耕的分水岭。此刻,不禁引人深思:这届车展,车企们如果不谈智能驾驶,那还能谈什么呢?观众需要的不是卖点,而是买点——如何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各家车企给出的答案,能不能在2025年上海国家车展上找到?我们都很期待!

从技术狂欢到价值回归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的智驾监管新规成为行业转向的关键催化剂。新规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脱手”等误导性表述,要求车企以“L2级辅助驾驶”等精确术语界定功能边界,并通过DMS系统强制驾驶员全程监控。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行业宣传口径的全面调整:展台物料关键词从“全域智驾”、“100TOPS算力”变为“安全冗余”、“人机共驾”,有企业直接撤下“L3级”标识,改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政策监管骤然收紧的背后,实则是行业对技术风险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审视。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发生的12起智能驾驶相关事故里,高达70%都与宣传话术和实际功能存在偏差。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过度夸大技术能力,致使消费者对智驾功能产生误解。

与此同时,小米SU7高速事故成为行业反思的标志性事件。这起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驾功能的信任危机,也促使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应用的安全红线。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然而,智能驾驶领域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狂欢的本质实际上是“供给侧的自嗨”。

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驾驶功能实际使用率仅23%,用户抱怨“高速NOA精准度不如传统导航”,“城市复杂路况下频繁触发人工接管”,这暴露出技术落地与用户的真实诉求存在严重的错位。

这种供需的失衡倒逼行业必须重新思考“智能价值”究竟是什么?智能驾驶的突破,绝非单纯堆砌算力与传感器的技术竞赛,而应当是构建“人机协同”的安全信任体系。正如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所言:“汽车强国的本质,是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的四维协同。”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因此,无论是小米SU7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还是工信部新规重塑的监管框架,都在向行业传达一个信息:车企将以更务实的姿态重新定义竞争逻辑。

寻找新的核心路径

当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热潮逐渐褪去,车企间的竞争逻辑或许也会发生转变。从过去热衷于展示花哨功能、比拼技术参数的“表面文章”,转向聚焦技术底层架构的系统性重构。通俗点来讲,就像盖房子一样,如果说以前是忙着装修房间、布置家具,现在则是意识到了地基和框架的重要性。

在政策的持续施压与引导下,智能驾驶领域内,安全极有可能从过往被忽视的“隐性成本”,摇身一变成为车企竞争的“显性卖点”。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在本次车展上,或许会有企业推出全新的“多重安全冗余架构”,将视觉、激光雷达以及高精度地图实时校验等技术相融合,把安全从空洞的“宣传口号”,切实转化为可验证、可信赖的技术架构。

从法规层面推测,所有参展车企的智驾功能说明有可能会增加“使用场景限制清单”,甚至可能有品牌会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多种不适用工况,以此来清晰界定安全边界。而从技术本质上来讲,安全可能将被视作硬件冗余、算法容错和人机交互三者结合的系统工程。

除开安全以外,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迭代,也极有可能倒逼车企摒弃以往追求“全域覆盖”的宽泛模式,转而深耕“高频场景精准化”,比如针对暴雨、夜间、施工路段等极端场景的专项解决方案。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体验的核心或许在于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只有当智驾功能从“需要用户学习”变为“主动适配用户习惯”,才能真正转化为用户价值。

“智驾元年”的挑战

2025年一度被称为“智驾元年”,但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似乎是在经历从“画饼式”的概念期转向“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年初车企们雄心勃勃,大家都对这一年的智驾发展满怀憧憬,期待着智能驾驶技术能借此东风,大步跨越从概念到落地的鸿沟,实现从高端小众到大众普及的飞跃。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狠狠浇灭了这股热情。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实际上,在智能驾驶领域,奔驰早在2021年就荣获了全球首个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系统国际认证,并于2022年5月在德国市场率先推出搭载该系统的车型。不过,与一些国内新势力不同的是,奔驰对于智驾的推进较为低调谨慎。其L3级智驾系统有着诸多限制条件,例如在激活时,需要晴朗的天气和良好的光线条件,不能在夜间或雨中使用,大灯和雨刮器必须设置为自动;车辆行驶速度必须不超过60公里/小时,前方必须有车辆,路况必须清晰,车道标记必须可检测,且必须在奔驰“绘制”的高速公路上使用等等。这种看似默不作声的推进方式,实则体现了一些老牌汽车企业对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从一种行业规律的宏观视角来看,智驾发展的困境实际上也揭示了新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阻碍。在技术发展初期,企业往往为了抢占市场先机,过度聚焦于概念宣传,描绘出极为美好的未来蓝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落地过程中的诸多难题。造车产业于其他科技领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像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可以通过OTA远程升级不断迭代优化,即便出现技术瑕疵,也能及时修正,但汽车作为承载生命安全的移动工具,每一个技术决策都关乎着驾乘者的生命安全。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因此,汽车行业理应对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任何技术应用都必须从研发之初就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产品在复杂多变的使用场景中始终稳定可靠。以智能驾驶为例,其涉及到的复杂的技术体系,就包括传感器、算法、通信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正是这种“安全优先”的特性,决定了汽车技术创新不能单纯追求速度,而要以坚实的技术验证和安全冗余来作为前提。这也反映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社会认知之间需要一个平衡的过程。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时,不能仅仅站在自身技术研发的角度,更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接受程度。智能驾驶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但当消费者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时,技术的推广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上海车展失去“智驾噱头”后,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切或许都并非坏事,它像一记及时的警钟,敲醒了每一个沉浸在虚幻繁荣中的汽车人。至于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车企们会聚焦哪些核心议题,又将把宣传与发展的重心放在何处?是转向更务实的安全技术展示,还是探索用户体验的深度优化?这场行业盛会究竟会交出怎样的答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