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六年恨意:暗夜中的第一道曙光
我现在看着儿子眼底的恨意,已经数不清这是多少次在儿子面前痛哭了。
在儿子抑郁躺平的这六年中,我们家也像被按下了痛苦的按钮。
那天,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儿子连早饭却都还没吃,我担心他的身体,便轻轻走到了他的卧室。
推开房门,看到儿子躺在床上,背影像一个佝偻的老人,我的心脏一阵刺痛,我走过去轻轻推了推儿子,喊他吃饭,可是我连嘴皮子都要磨烂了,儿子还是装听不见。
见儿子这个样子,我心里的火气也上来了:
“你这样做给谁看,你不吃饭饿的不是我,我天天供你吃喝,你还耍起脾气了,赶紧起来吃饭!”
我的话刚说完,儿子噌地一下从床上坐起来,一把把我推到床尾,怒喊:
“我又没让你多管闲事,就算我饿死也不关你的事。”
“谁允许你进我的房间的,谁让你不经我同意就进来的,我不是你的犯人,你给我出去,出去!”
我被儿子差点推倒,踉踉跄跄撞到墙上,我看着儿子眼底都是怒火,像仇人一样盯着我。
我被儿子这个举动彻底惹怒了,刚想举起手教训他,然而当我看到儿子眼里的恨意时,我的手就像被灌了铅怎么也落不下来。
“你打呀!打死我!省得看我碍眼,反正我从小到大被你打,干脆现在你就打死我!你不喜欢我,我也再也不想做你的儿子!”
儿子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不知不觉,我已经满脸泪痕......
我为了他,放弃了我的前途和事业,难道他就是这么报答我的,这么恨我?
02
破碎家庭:隐形的父亲与窒息的母爱
六年前,正在工作的儿子被检查出抑郁症和焦虑症,之后就辞职在家休养,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养就是整整六年!
最初,我按照医生的指示,要给儿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不给他任何压力。
我也知道要尽量不说话,可每次当我看到儿子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要强的我,总是忍不住指责他“没出息”、“矫情”。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不但没有好转,还变得变本加厉。
他就整天躺着在家玩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除了玩就是睡,天天白天不起,晚上不睡。
自从儿子被查出抑郁之后,就整整六年没有工作,看着邻居家的孩子结婚、生子,幸福生活,我不能接受我的儿子像个“废物”一样。
为了让儿子走出抑郁,我用了所有手段,可儿子还是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刚进家门,就听到儿子的房间里传来了激烈的游戏打斗声。
我和孩子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养家糊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他不帮我们分担就算了,还整天大手大脚花钱,也不知道为我们做顿饭,我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
“整天嚷嚷着没精神,打游戏的时候就来精神了,哪哪都好了,是吧?”
“你现在是31岁,不是3岁小孩,明目张胆地啃老,抑郁,我看你就是装的!”
儿子敲键盘的手并没有停下来,头也不抬,当我不存在一样。我被他的这种态度气得浑身发抖,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鼠标,摔到地上。
“我让你玩,现在就给我找工作,你就算死在外面,也比在家里气我们、啃老强!”
突然,儿子就像疯了一样,把桌上的电脑、键盘......全都扔在了地上,把电脑踩的稀碎。
“我就知道,你从心底里看不上我,想我死就直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
儿子红着眼推开我,直接冲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眼看儿子就要拿刀划到自己的胳膊,我被他的这个举动吓得愣在原地。
随后来不及多想,就冲上去把儿子手里的菜刀夺过来,虽然儿子比较瘦弱,但毕竟是个正当壮年的年龄,两个人僵持不下,直到菜刀划破我的手指,血滴在儿子的手上,他才惊慌地把菜刀扔在地上。
我也没有了力气,双腿瘫在地上,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事情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和孩子爸爸也因为儿子的事情整天吵架。
我怪他爸爸从小就对儿子不管不顾,就像个“隐形人”一样;
他爸爸怨我太强势,把儿子逼成了这样。
我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儿子上高中时,为了陪读,我辞去了我热爱的工作,没想到我的牺牲没有得到他们的感激,还被他爸爸说成刽子手!
“我看,这日子没发过了,不然我们就离婚!”
我被他爸爸这句冰冷的话彻底压垮。
儿子怪我,老公厌我,想到我这些年的付出就是个笑话,有时候我就在想,不如大家一起倒下吧!
03
凯迪拉克效应:我的爱竟是他的牢笼
直到我遇见了一位懂我的心理咨询师,他跟我说:
教育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能把孩子强势塑造成大人心中的摸样,孩子才能激发内驱力,健康成长。
“凯迪拉克”效应
据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因发现石油而一夜暴富,于是买了一辆凯迪拉克。
然而,他从未学会驾驶,也没想过发动车子,而是用两匹马拉着车到处兜风。这辆轿车的发动机相当于 100 匹马的力量,但老人却忽视了轿车本身强大的内驱力,只依靠两匹微小的外力拉车前行。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凯迪拉克”效应。
在教育孩子方面,“凯迪拉克”效应启示家长,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或才能,就像拥有强大马力的凯迪拉克。
但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准确判断,按照自己固有的认识和愿望去塑造孩子,干涉他们的成长方向,不停地用自己的方式硬生生地拉着孩子前行,就会使孩子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如同凯迪拉克无法发挥其最佳性能一般。
我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对待儿子,不论是生活还是教育都很苛刻,从小就给儿子灌输“凡事都要做到最好,都要拿第一”的思想。
小时候儿子喜欢唱歌,我却觉得弹钢琴比较优雅,便逼着他学习钢琴。
大学报专业的时候,儿子喜欢文学,我觉得学文学没出息,逼他选了医学。
......
无论什么事,我都会替他逐一安排好。
儿子没有选择的权力,就被像“印第安老人”一样的家长拉着前行,而儿子的潜力和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
我认为自己是过来人,我的经验可以帮助儿子“走捷径”,却不曾想儿子正是因为这样才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最后患上抑郁焦虑。
04
破茧重生:从烂泥到开船人的逆袭
01
听孩子倒苦水,让他吐出自己的六年委屈
我带着儿子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没急着讲道理,而是让我儿子瘫在沙发上,像朋友聊天一样问他:
“这六年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儿子一开始还硬撑着说“习惯了”,但咨询师盯着他发抖的手说:
“你嘴上说习惯,身体却在喊救命啊。”
就这一句话,儿子突然哭得喘不上气,说每次我把招聘广告摔桌上,他都觉得“我妈恨不得把我回炉重造”。
咨询师没打断他,反而顺着说:
“你妈扔的不是招聘广告,是捆着铁链的救生圈吧?既想拉你上来,又勒得你脖子疼。”
儿子愣了下,鼻涕泡都哭出来了:
“对啊!她越逼我找工作,我越觉得自己是滩烂泥!”
这时候咨询师做了件让我心惊的事——他竟然说:
“躺了六年还没疯,你这滩烂泥可比钢筋混凝土还抗压啊。”
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先把孩子的痛苦“接住了”,才能让他放下盔甲说话。
02
把“废物”标签撕了,教他换个脑子想问题
等儿子哭够了,咨询师开始帮他改掉那些要命的想法。
比如儿子总说“31岁没工作就是社会垃圾”,咨询师就翻出他修好邻居电脑的事:
“垃圾能修好电脑?垃圾能让人说谢谢?”
儿子被问住了,小声说:
“那...那只是碰巧。”
咨询师立刻怼他:
“你妈天天骂你是碰巧,邻居夸你也是碰巧,怎么好事都是碰巧,坏事就铁板钉钉?”
接着教他每天做点小事:
出门倒垃圾也算胜利,刷招聘软件五分钟就奖励自己。
我听着都觉得太简单,可咨询师说:
“瘫了六年的人,得先学会重新站起来,再学跑步。”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让儿子写“反抗日记”——每次被我骂了,不是躲屋里生闷气,而是马上做件小事证明自己能行,哪怕煮个泡面都比躺着强。
03
用卡牌照见我们母子的死结
后来咨询师拿出OH卡牌,像玩桌游似的让儿子抽图卡。儿子抽到“监狱”和“爱”两张牌时,突然红着眼吼:
“我妈的‘爱’就是我的牢房!”
我当时躲在单面镜后面,指甲都快掐进手心。
咨询师没帮着我说话,反而让儿子摆卡牌:
用“暴风雨里的灯塔”代表我,用“雾里的山”代表他爸,他自己是“往灯塔扑的飞蛾”。
看着儿子把代表自己的卡牌拼命往“灯塔”上撞,我突然明白——
原来我越亮,越把他烫得遍体鳞伤。
最后咨询师让儿子重新摆牌,他居然把“飞蛾”换成“借着灯塔光开船的人”,还嘟囔着:“光还是刺眼,但至少能照亮方向了。”
如今回望这段黑暗岁月,我终于明白:
爱不是用铁链牵引,而是点亮灯塔,让迷航的船自己找到方向。
儿子开始每天投简历,虽然仍会焦虑到啃指甲,但至少愿意推开窗让阳光照进房间。昨晚他煮了碗面端给我,汤汁洒了一半,我却喝得眼眶发烫。
心理咨询师说:
“飞蛾破茧时,别急着剪开茧壳。”
此刻听着儿子在隔壁敲键盘的声音,像在弹一首生涩却充满生命力的新曲。原来真正的凯迪拉克,从来不需要马来拉,只要松开手,发动机自会轰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