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是时候换个方式开发布会了
汽车发布会,原本应该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是新技术、新车型闪耀登场的高光时刻。现在很多发布会却成了一场“自嗨表演”,让人看得索然无味。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最近在第二代Hi4技术创新大会暨二代哈弗枭龙MAX预售发布会上,直接开麦吐槽:“现在的汽车发布会非常不接地气,根本不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可以说戳中了整个行业的痛点。
魏建军甚至还自我批评,说自家准备的PPT“根本没有几句人话”。他提出,要通过现场问答和试驾直播,让消费者真正理解技术背后的价值。这种思路很值得点赞,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好好聊聊:为什么现在的汽车发布会这么没意思?又该怎么改?
🚗 汽车发布会有多尬?三大问题暴露无遗
1. 技术神秘化,把简单事搞复杂
一些车企似乎迷上了用专业术语堆砌PPT,把普通技术包装成高深莫测。比如介绍一个导航系统时,大谈算法复杂度、数据传输速率,却闭口不提这些能给日常驾驶带来什么便利。到底是导航更精准还是连接手机更快?这种做法,看似炫技,其实是在给消费者筑墙,让大家听得云里雾里。
这种“如数家珍”的方式短期内可能显得很有科技感,但长期来看,只能让用户对产品实际价值越来越模糊,甚至失去兴趣。毕竟大家买车,不是为了听一堂晦涩难懂的工程课,而是想知道这台车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出行痛点。
2. 浮夸营销,用词过于炸裂
某些品牌特别喜欢用“大词”吸引眼球,比如“吊打同级”“全球首创”“行业顶尖”等等。但问题来了,这些浮夸表述真的配得上产品表现吗?
举个例子,一款号称舒适性吊打同级别车型,在实际体验中座椅硬邦邦;另一款宣称智能驾驶领先全行业,却在识别障碍物时频频翻车。这种雷声大雨点小只会让消费者越来越反感,还容易被市场竞争对手抓住把柄反击——简直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3. 照本宣科念PPT,全程冷漠脸
最尴尬的一类,就是那些照着稿子念PPT、毫无互动交流的传统式发言。一位领导站在台上机械地翻页,全程低头读稿,对观众需求完全忽视。一场下来,不仅媒体老师都困到醒不过来,就连潜在客户也记不住几个关键信息,更别提产生购买欲望了。这种模式已经彻底背离了现代传播逻辑,只剩下浪费时间和资源。
🔍 发布会上为何总陷入“自嗨”?
归根结底,有三个原因:
1. 过度追求技术噱头
部分企业太沉迷于搞所谓的“黑科技秀”,结果忽略了普通用户并不是工程师。他们关心的是停车是否方便、续航是否够用,而不是某个算法用了多少层网络结构。如果无法把复杂的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息,那再强大的研发实力也只能变成空谈。
2. 急功近利,为博眼球放卫星
不少品牌急着抢占市场份额,于是在宣传中动辄使用极限词汇,比如什么“全球最好”“唯一领先”。但当产品体验跟不上这些豪言壮语时,就变成了一场赤裸裸地打脸操作。不仅影响品牌信誉,还可能触犯广告法——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3. 缺乏受众洞察
策划团队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内容,没有考虑观众真正想要了解什么。结果就是满屏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以及生硬灌输的信息流。而直播间里的评论区水军刷屏,更像是一出闹剧,完全没有真实互动氛围可言。这么办下去,只能加速观众流失,让竞争对手趁虚而入抢走客户资源。
🌟 什么样才算好的汽车发布会?
我们可以从两个案例中找到答案:
凯迪拉克Vday性能大赏: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
凯迪拉克的新CT5直接摆脱传统套路,没有西装革履的大佬,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数据轰炸。他们选择将新车型推到赛道上,用真实表现说话。在现场灯光秀和美式公路电影般舞台布置加持下,新CT5疾驰而过,那种震撼力比任何参数都更加直白有效。他们还推出限时“一口价”策略,比指导价便宜不少,让豪华性能车型门槛进一步降低,可谓诚意满满!
网友戏谑道:“别人家的发布会上讲相声,他们家的直接拍《速度与激情》。”
特斯拉“We, Robot”:松弛感拉满派对氛围
特斯拉则干脆把科技盛宴办成了一场派对。“Optimus机器人”不仅展示最新无人驾驶车辆,还现场玩游戏、聊天甚至跳舞,与观众进行丰富互动。当有人生日,它还能组织唱歌庆祝;被问及困难,它回答富有情感且幽默风趣,这种轻松娱乐氛围一下就俘获人心。而马斯克本人也是全程随性发挥,将整场活动打造出了互联网时代该有的新鲜劲儿!
✍️ 拒绝端着,该换一种方式啦!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汽车发布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用通俗易懂语言解释核心卖点;
- 不靠浮夸营销赢关注,而是真正展现产品实力;
- 增强互动性,通过试驾或沉浸式体验提升参与感;
- 松弛一点!抛弃教科书式讲解,多营造轻松愉悦氛围。
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哪些品牌能够率先改变这个僵局呢?这样的变化,会不会让你重新燃起期待之情呢?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