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大象转身”开启合资2.0时代
70年前,上汽开始了自己的“造车梦”。40年前,它开启了中国汽车的合资时代。10年前,上汽提出了“新四化”理念,并打造了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作为一家与新中国汽车工业同龄的领军企业,上汽如今又站在了改革的关键节点上。
最近,“懂车更懂你 2025上汽之夜”活动盛大举行。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提到“让每段旅程都安全与智慧交织”,而总裁贾健旭则喊出了“用三套拳法开拓新天地”的豪言,这声音回荡在黄浦江边。在合资2.0时代,上汽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也许对普通人来说,“懂车更懂你”只是个口号,但这是上汽集团首次以整体形象对外发声,其中的意义足以引起全行业的关注:大象转身虽然慢,但一旦转过身来,它将再次引领一个新的起点。
上汽集团:“懂车”到“懂用户”的变革
上汽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几十年来累计生产了9400万辆汽车,可以说是“懂车”的代表。然而,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比亚迪首次超越了上汽,这让上汽意识到需要改变。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作为“新四化”理念的推动者,上汽决心转型为一家真正“懂用户”的企业。他们的目标是实现“懂车更懂你”,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面向未来的革新。
“用户型企业”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方式。与过去只注重生产的“制造型企业”不同,现在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因此,上汽集团的贾健旭在去年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了“跪着做人”的理念,并在最近的活动中再次重申这一观点。他希望每位上汽员工都能保持谦逊的态度,同时充满创新精神。
上汽的觉醒不仅仅是因为销量被比亚迪超过,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新能源和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汽车行业。如果固守旧模式,就意味着被淘汰。对于上汽来说,连曾经坚持的核心技术(比如所谓的“灵魂论”)都可以舍弃,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呢?
用户要啥,上汽给啥
既然是“用户型企业”,就要搞清楚用户到底想要啥。王晓秋对这个道理非常清楚。
用户想“省钱”,上汽就琢磨出“效率神器”。用同样的钱,能跑更远的路。比如,上汽的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6.3%,装了这套系统的车,实测续航能到2200公里,百公里油耗才2.49升,打破了行业记录。现在,上汽还在研究新的电驱系统,目标是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更轻、更强、更省电。
用户追求“安全”,上汽就打造“机甲卫士”,全程守护出行。上汽首创“主动+被动”一体化智能安全系统,车身更结实,底盘更灵敏,控制更精准,让用户一路安心。特别是在电池安全上,上汽的标准比国家标准高30%,做极限测试的时间是国标的6倍。“魔方”电池已经卖出了50多万台,做到了行业里唯一的“零自燃、零热失控”。
上汽推出智能“全家桶”与用户共建基因
上汽为了让汽车更实用,推出了一个智能“全家桶”。这个“全家桶”里有从L2+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和各种手机系统完美配合的车载娱乐系统,还有可以做到原地掉头、线控转向的智能底盘。
要是用户想自己掌控,上汽也下了不少功夫。他们建了很多互动平台,让用户的意见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现在,上汽还在开发新的线上调查平台,增加和用户的接触机会,让每辆车在生产前就能带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用户基因”。
上汽的“组织再造”内家拳
上汽决定全面转型,推出“三套拳”。这三招拳拳到肉,每一招都有深思熟虑的目标。
第一招叫“内家拳”,就是从内部开始改变。过去在合资1.0时代,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是上汽集团的核心支柱,而荣威、MG、智己这些自主品牌只能依靠合资企业支持。这种情况导致各品牌之间难以协同作战,“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存在。
但现在,随着“以市场换技术”模式成为历史,上汽集团掌握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关键技术。过去十年,上汽在智能电动领域投入近1500亿元,获得了超过2.6万项专利,推出了七大领先的技术平台,包括纯电、混动、氢能源三大整车平台,还有电池、电机、混动系统及智能车全套解决方案。用上汽董事长王晓秋的话说,现在上汽已经掌控了核心技术,牢牢抓住了行业变革的关键。
上汽集团整合资源发力智能电动新赛道
上汽集团要来个大动作了!之前大家总觉得大公司有点“官僚”,资源分散浪费。现在上汽决定把旗下的几大核心业务整合起来,比如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海外业务、研发部门、智能科技公司等,让资源用得更集中,目标更明确,效率更高。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整个集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守住技术上的优势。
这一波操作已经开始见效啦!最近,上汽把所有的底盘研发和制造能力都统一起来,专门搞先进的线控底盘技术。第一代技术已经在智己汽车上应用了,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预计在2027年前推出,能支持L3级别的自动驾驶,并且还能自己学习、进步。另外,他们家的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也将在今年落地,支持高级别的智能驾驶。
在产业链方面,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Robotaxi已经在主要城市开展规模化运营,是国内第一个有车企背景的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跑了超过140万公里,接了26万多单。此外,上汽还设立了几十亿规模的芯片基金,参与多个国家级和市级芯片项目,到2024年底,他们的芯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上汽借智驾高手补齐短板
外家拳讲究借力打力,用巧劲儿来补自己的不足。上汽以前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大众和通用,但现在这局面已经变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汽把“地大华魔”这四位智驾高手都聚齐了,这种操作也只有上汽有这样的实力能整合好。地平线的技术已经在荣威、MG和上汽大众的产品里应用了;大疆的灵眸智驾装在了宝骏品牌的三款新车上;华为的技术会在上汽奥迪A5上先试试水,之后还会有双方联手打造的鸿蒙出行第五界——“尚界”系列;而Momenta则深度参与智己品牌,并且会在奥迪、上汽大众ID.系列等车型上继续推进合作。
上汽“朋友圈”不断扩大
上汽不仅在自动驾驶方面有动作,在智能座舱和生态建设上也跟多家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比如,阿里一直是上汽的老搭档,从十年前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到后来的智己品牌,阿里都起了关键作用。而字节跳动的火山引擎则是上汽AI大模型的合作方,他们想让座舱系统像“硬件乐高”一样,可以自由组合。至于OPPO,是今年刚牵手的新伙伴,目标是让车机和手机能“软硬互通、生态共享”,把家庭、出行、办公等场景连起来,给用户提供无缝衔接的智能生活体验。
此外,上汽还跟国内高校合作,重点研究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努力在合资2.0时代成为“技术输出者”。
上汽的全球化布局与“中国方案”
上汽的“组合拳”是它最厉害的杀手锏,目标是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全球化,从过去的“市场换技术”升级为技术反向输出。
这招“组合拳”结合了内外功夫:一方面靠上汽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和技术积累,让自己的技术在全球领先;另一方面依靠跨界伙伴的帮助,不仅要把技术输出给合资品牌,还要走向世界,扩大海外市场。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继续领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占七成以上,出口量更是达到640.7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上汽提出了“GloCal”战略(全球+本土),利用先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智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汽的全球化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到国外,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专属方案。他们将全球市场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符合当地文化和法规的产品策略。比如在欧洲主打MG品牌,推广智能电动车;在东南亚推出右舵混动车型;在南美则投放皮卡和商用车。这样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融入当地文化。
上汽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让中国的汽车技术标准走向世界,成为全球通用的标准。
上汽的“新三方阵”与盈利拐点
上汽集团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可以说它走过的路比很多车企加起来都多。现在,随着合资合作进入2.0时代,上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虽然上汽提出要转型成“用户型企业”这个说法并不稀奇,因为现在很多车企都在这么做,但它的“三套拳法”却很特别。这三套拳法可不是独立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技术、生态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技术水平和运营方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少了哪一块都不行。
今年一季度,上汽的表现相当亮眼。整车批发销量达到了94.5万辆,同比增长13.3%;终端交付量更是突破了108万辆。其中,自主品牌的销量达到了60.1万辆,同比增长28.4%,占总销量的63.6%。新能源车销量也达到了27.3万辆,同比增长接近30%。最让人振奋的是,上汽终于结束了过去三年一季度利润下滑的趋势。根据财报预测,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在30亿到32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0%到18%。
上汽:从内部突破的蛋
上汽现在已经挺过最艰难的时期了,接下来就要靠真正的实力来证明自己了。就像贾健旭说的那样,上汽现在要集中精力把自己变成一个“从内部突破的蛋”。大家都在等着看这个蛋到底能孵出什么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