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的大动作让整个市场都炸开了锅。有人说它是新能源车的领头羊,也有人觉得它是“搅局者”。无论怎么看,比亚迪这次重回万亿市值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的数据好看,更在于它在技术和市场布局上的亮眼表现。你可能会问,一家车企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我们今天来好好聊聊。
先说个简单的背景,今年是2025年,比亚迪在2月20日市值重新突破了万亿人民币大关,2月24日股价更是冲到了388.66元/股,创下市值1.13万亿的历史新高。要知道,三年前,比亚迪也曾站上万亿的高点,但后来因为市场悲观情绪和质疑护城河的深度,它的市值一度腰斩。现在,比亚迪不仅回来了,还带着全新的姿态,让资本市场重新燃起了对它的信心。
比亚迪的复兴离不开销量这个“硬道理”。去年,也就是2024年,它一举拿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全年卖出了427.2万辆,同比涨了41.26%。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是大功臣,年销量达248.5万辆,同比增长了72.83%。纯电动车(BEV)的表现稍逊一筹,只涨了12.08%。不过,这两块加起来,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达到了34.1%,远远甩开第二名吉利汽车(7.9%)。
如果把目光放到海外,比亚迪去年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41万辆,同比暴涨70%。光是2025年1月,它就卖出了66336辆汽车到海外市场,这个数据让人不得不佩服它的全球化策略。
除了销量,比亚迪的技术突破也值得一提。“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是它的杀手锏。2月10日,比亚迪发布了这款覆盖全系车型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且把价格打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低点。最便宜的车型售价只要6.98万元,却搭载了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系统。这就好比你花买普通手机的钱,却拿到了旗舰机的配置。
这次发布会对整个行业来说,简直就是扔了一颗“核弹”。
要知道,现在市场上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基本都集中在20万元以上的车型,比亚迪却硬是把门槛拉到了10万元以下。而且,它还强调,无论是7万元的海鸥智驾版,还是15万元的宋L智驾版,硬件配置完全一样。关键是,这个系统的成本被控制在4000元左右,比同类产品低了30%-60%。这说明,比亚迪不仅在技术上有实力,更重要的是它有规模效应,能用低成本打出高品质。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在智能化上的布局几乎覆盖了整个产业链。从刀片电池到自研SiC芯片,再到域控制器和激光雷达,比亚迪一步步实现了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型。比如,“天神之眼”系统的算法已经基本自研完成,虽然芯片暂时还用的是英伟达的Orin,但比亚迪自研芯片也很快会落地。激光雷达方面,目前速腾的产品占比高达80%,但比亚迪的自研激光雷达有望在今年实现量产。可以说,比亚迪敢频繁“掀桌子”,靠的就是它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掌控。
再说研发投入。比亚迪这几年在研发上的花费让人瞠目结舌。2021年,它的研发费用是79.91亿元,2022年涨到186.54亿元,2023年直接翻倍到395.75亿元。今年预计会超过400亿元,占营收的比例达到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车企。这样的投入,让比亚迪有资本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总的来说,比亚迪这次重回万亿市值,不再只是靠销量,而是靠技术、市场和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有人说,它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鲶鱼”,不断搅动市场格局,但从结果来看,这条“鲶鱼”确实让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阶段。
截至目前,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已经计划搭载在今年发布的21款新车型中。这些车型的覆盖范围从7万元到20万元不等,目标是让更多消费者用得起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同时,比亚迪的海外市场布局也在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全年出口量可能达到80万辆。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它将再次刷新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
此外,比亚迪在产业链上的垂直整合也在稳步推进。目前,刀片电池的外供比例已经达到10%-13%,并成为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之一。而在智能驾驶核心部件上,比如激光雷达和线控底盘,比亚迪的自研产品也有望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这些布局无疑将为它的市值提供更多支撑。
看完比亚迪的这些操作,我觉得它能有今天的成绩,绝不是运气好。它从销量到技术,再到全球化布局,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尤其是“天神之眼”系统的推出,让智能驾驶功能真正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以前说到自动驾驶,大家都会觉得那是有钱人的玩具,现在比亚迪用不到10万元的价格,把这个门槛狠狠地降了一大截。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这种“价格战”会不会让整个行业进入更激烈的内卷?毕竟,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他车企未必能跟得上。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可能会导致一些中小企业被淘汰。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对行业生态未必友好。
【网友热议】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有网友调侃:“比亚迪就是新能源车界的‘搅屎棍’,哪里有市场,它就掀桌子。”也有人说:“对消费者来说,价格越低越好,管它掀不掀桌子呢,能买到实惠的车才是王道。”
还有人质疑:“比亚迪虽然厉害,但它每年几百亿的研发投入能撑多久?会不会有一天‘烧钱’烧不动了?”一位网名叫“小钢炮”的网友评论:“比亚迪敢这么干,是因为它有产业链上的优势,其他车企想学,根本学不来。”
当然,也有支持比亚迪的声音。有人说:“比亚迪这是在推动行业进步,逼着其他车企降价和创新,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说到底,比亚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靠的是技术、销量和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它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行业规则,但也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模式会不会对行业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比亚迪会不会在激烈竞争中反受其害?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比亚迪这次重回万亿市值,确实让人佩服。但问题是,这种降价和技术普及的方式,真的是为了消费者,还是为了抢占市场?如果有一天,其他车企都被逼得“卷”不下去了,消费者还能享受到现在的福利吗?你觉得,比亚迪的这种做法,是在带动行业进步,还是在制造行业危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