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瞟了眼新款Macan EV那标价75.8个达不溜的身价,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是要割谁的韭菜呢?现如今,新能源车市都快卷成麻花了,国产品牌巴不得把配置清单糊你一脸,价格还得玩命往下探。保时捷这牌子是金字招牌不假,可情怀这玩意,能当干粮啃吗?
当然,或许有人会辩驳,保时捷终归是保时捷,开出去倍儿有排面。但话说回来,现如今拥趸电车的主儿,还在乎这码事?要知道,诸多新锐势力车主,压根就懒得鸟你啥老牌豪车,他们崇尚的是黑科技,是智能化,是那种“我比你更懂未来”的逼格。
细细端详Macan EV的配置,纸面上瞧着还凑合,双电机,676公里巡航里程,快充。可细细一咂摸,好像也没啥出挑之处。这价位,你都能拿下续航更彪悍、提速更迅猛、智能程度更高的土产电动车了。而且,保时捷那让人诟病的“加料包”套路,在Macan EV身上依旧上演。座椅电加热、穴位按摩、甚至连后窗雨刮都要额外购置,这简直是明火执仗的打劫啊!
这就衍生出一个梗:保时捷究竟想靠啥来攫取客户芳心?是牌子响当当的名号?是行云流水的操控性?还是那份“老子开的是保时捷”的心理慰藉?
依我看来,内情恐怕比咱们瞅见的还要扑朔迷离。
其一,保时捷的品牌调性,注定了它不可能像本土品牌那样血拼价格战。它得死守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能轻易自降身价。这就像爱马仕,就算原料成本再低廉,它也不可能贱卖,不然就砸了自家饭碗。
其二,保时捷的客群,跟追逐性价比的那些人,压根就不是一个次元的。买保时捷的爷,可能更看重的是一种身份标签,一种生活格调。他们心甘情愿为品牌溢价掏腰包,甘愿为了那份独一无二的驾驭体验而多掷金。
然而,世道的确变了。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在颠覆旧有的汽车消费法则。往昔,大伙儿买车瞅品牌、瞅引擎、瞅底盘。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智能化、自动驾驶、以及用车资费。在这些维度,传统豪华品牌并没啥优势可言。
这就催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面,保时捷依然是不少人心尖尖上的尤物,但另一面,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狐疑,砸这么多银子买一台电动Macan,真值当吗?
故而,Macan EV的困境,实则也是所有传统豪车品牌转型电动化的一个缩影。他们既要捍卫自己的品牌优势,又要适应崭新的市场风向,这其中的拿捏,着实不易。
与其把Macan EV当成一款电动车,不如把它视作一件奢侈品。它贩卖的不是性能,不是配置,而是“保时捷”这三个字所象征的价值。至于这等价值,在新能源时代还能保鲜多久?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但能够笃定的是,倘若保时捷还抱着旧有的营生方式,继续玩“加料包”那一套,继续端着高高在上的范儿,那么,它的电动化征途,恐怕会更加步履维艰。毕竟,现在消费者又不傻充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