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欧达成一项看似双赢的协议: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车不能低于29万元人民币(约3.5万欧元),以此取代欧盟原计划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45.3%高额关税。
消息一出,有人欢呼“贸易战熄火”,也有人质疑“欧洲在变相保护市场”。
毕竟,欧盟超半数消费者明确表示“不会买超过3.5万欧元的车”,这个定价标准恰好卡在欧洲主流汽车消费的“心理防线”上。
表面看,欧洲用“最低价”给中国车企留了门缝,但实际上,这道门槛几乎把中国电动车拦在了欧洲中端市场之外——要知道,中国畅销的比亚迪海豹、蔚来ET5等车型,在欧洲定价普遍在3万欧元左右。
这场“定价游戏”暴露了欧洲汽车产业的集体焦虑。
曾经燃油车时代的霸主们,如今在电动车赛道上却像“穿着西装跑马拉松”。
以大众为例,其ID系列电动车2023年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2%,而同期比亚迪在欧洲销量暴涨300%。
欧洲车企不是不想转型,而是被历史包袱拖住了腿——内燃机技术积淀越深,电动化转型的阵痛越剧烈。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用政策筑墙保护本土车企,另一边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宁德时代在西班牙建欧洲最大电池厂,奇瑞与西班牙车企合资造车,这些“技术换市场”的操作,恰恰印证了欧洲在电动化核心环节的被动。
有人说欧盟“既要中国电池,又要中国车不抢饭碗”,这种矛盾心态像极了感情里“怕失去又不敢靠近”的纠结。
但商业竞争不是过家家,消费者会用钱包投票。
当欧洲家庭发现,同样价格下中国车续航多100公里、智能系统领先一代时,政策保护能撑多久?
别忘了,十年前欧洲人也曾嘲笑中国手机是“廉价玩具”,如今华为、小米已拿下30%的市场份额。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傲慢者从不吸取教训。
中欧这场“最低价”博弈,不仅是贸易规则的较量,更是新旧产业力量的碰撞。
欧洲车企需要明白:靠政策筑墙挡不住时代浪潮,只有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能驶向未来。
而对中国车企来说,突破3.5万欧元天花板的关键,不是低价内卷,而是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 “高端”。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会催生下一个汽车时代的新全球规则。
你觉得欧洲能守住电动车阵地吗?
中国品牌又该如何破局?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制造”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