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

李海洋至今记得三年前的那个下午,他站在深圳龙华某奥迪4S店里,手里攥着攒了四年的15万元存款。展厅的灯光照在金属车漆上泛着冷光,销售阿丽笑盈盈地说:“车是男人的第二张脸,钥匙往桌上一摆,别人说话都得高看你三分。”这句话像一针催化剂,让他当场签下40万的购车合同——首付15万,月供5200元。然而这个月薪5000元的富士康普工没料到,这辆奥迪不仅没能成为他的“面子神器”,反而成了勒紧他生活的铁链。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开奥迪回村,全村以为我当老板了”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提车那天,李海洋特意把车开到工厂门口。同事们围着锃亮的车标啧啧称奇,有个老员工拍着他肩膀说:“小伙子出息了,什么时候带我们兜风?”可新鲜劲还没过,现实问题就接踵而至。城中村停车位每月350元,相当于他三天伙食费;周末想开车去海边,发现油费比高铁票还贵;最扎心的是追求4S店销售时,对方直言:“月供比工资都高,拿什么谈恋爱?”更魔幻的是春节回乡,村长见他开着奥迪,开口就劝他给村里修桥捐3万块,急得他连夜在网贷平台凑钱。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剧情并非个例。打开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3.8万条帖子记录着年轻人的消费困境:有人为追星借贷30万给偶像打榜,逾期后电话被催债公司打爆;大学生用6张信用卡“以卡养卡”,最终欠下11万;更夸张的是某00后,月薪4000却贷款买下百万豪车,现在每天靠泡面度日。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超838亿,相当于每个负债年轻人头顶悬着把“利息刀”。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APP点两下钱就到账,比点外卖还容易”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为什么年轻人敢用三四千工资挑战四五十万消费?在郑州某大学课堂上,经济学教授用手机做了个实验:下载5个主流借贷APP,仅用身份证和手机号,十分钟内就能申请到总计8万元的额度。“借钱门槛越来越低,但风险提示字小得要用放大镜看。”这种“即时满足”的诱惑,配上直播间里“精致生活标配”的洗脑话术,让很多年轻人产生错觉:仿佛不买奢侈品就“不配活着”,不开BBA(奔驰、宝马、奥迪)就是“人生失败”。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95后女生小林就栽在这个陷阱里。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博主晒新款LV包,评论区都在讨论“分期24期免息”,脑子一热就点了“立即申请”。等收到第12期还款提醒时,她才惊觉自己为3个包背上了5.8万债务。“每次还款就像割肉,现在闻到奶茶味都反胃——以前天天喝,现在看到价格就心慌。”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网贷广告在游戏里弹窗,防不胜防”

月薪4000就敢买奥迪,钱车两空,过度消费害惨多少年轻人?-有驾

值得警惕的是,超前消费的推手早已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某游戏玩家吐槽,刚通关就弹出“凭游戏段位可贷款5万”的广告;社交平台根据浏览记录,精准推送“学生专属分期购”;甚至外卖软件都藏着“这单可分期”的选项。这种无孔不入的诱导,让河南某高职院校老师痛心疾首:“很多学生还没形成金钱概念,就先学会了‘花明天的钱’。”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2023年起,监管部门重拳整治互联网贷款,明确规定不得向学生放贷。某网购平台下架了2.7万件“诱导分期”商品,直播间禁止用“零首付”“免息”等话术推销奢侈品。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自救”——二手平台出现大量“全新转让”的轻奢品,车友群里奥迪车主们组团研究“如何提前还贷省利息”。

“用买房首付的钱买教训,值吗?

李海洋的奥迪如今停在城中村积灰,车贷还剩两年没还清。他给想买车的年轻人算了笔账:40万足够在老家县城付套房首付,或者存银行每月吃1600元利息。“当时要是拿这钱报个技能培训班,现在早升职加薪了。”他现在周末兼职送外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面子不能当饭吃,但饿肚子是真没面子。”

在深圳某城中村,每晚都能看到有趣的一幕:衣着光鲜的年轻人挤在路边摊吃8元炒粉,身后停着的宝马、奔驰车标在路灯下若隐若现。这些“车贷青年”用亲身经历证明:当消费超出真实需求,再亮的车灯也照不清未来的路。或许正如金融专家提醒的:“真正的体面不是logo堆出来的,而是银行卡余额给的底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