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这一曾风光无限的行业,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仿佛被无形的巨手紧紧扼住了命运之喉,以年均2000家的惊人速度走向衰败。那么,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4S店员工们,他们的生活又将何去何从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三个真实的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一行业巨变,做出自己的选择的。
只能自己靠自己
不久前,我曾的一位下属华哥联系我,表达了他想开设一家汽车洗美店的意愿。他看中了一个汽车市场临街的空地,经过探查,那里的租金约为每月每平方米60元,空地面积大约150平方米,这被他认为是性价比极高的选址。
华哥,现年47岁,在汽车行业有着深厚的背景。他曾经与我共同打造过东风日产和一汽奥迪的4S店,并荣获奥迪品牌的服务与技术双杯竞赛全国冠军。之后,他还担任过北京现代、斯巴鲁和凯迪拉克等品牌4S店的服务经理,堪称行业老将。
尽管华哥离开了4S店,但他始终未离开汽车后市场。他的首次创业便选择了一家小型修理厂,并组建了一个从北京现代时期就跟随他的机电技师和一个小徒弟为核心的团队。
在筹备过程中,华哥面临着场地布置、设备选型、备件进货等多重挑战。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修理厂开业了。然而,开业当天的热闹景象背后,却并未迎来预期的盈利。接连三个月的亏损,让华哥陷入了困境。
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与调整,华哥终于通过卖店的方式收回了初期投资,但家庭却因此破裂,好在房贷已还清。当我提出为他联系4S店工作机会时,他犹豫后表示还是决定自己继续创业。他坦言,现在的他打工嫌老,退休尚早,积蓄有限,困难重重。因此,他选择继续自己的创业之路。
转行之路亦不轻松
在汽车4S店的巅峰时期,阿旭于2015年选择了离开,转而加入了一家国内知名的寿险公司。他曾在4S店担任事故车经理,深谙车险业务,对保险条款的理解独到且深入。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周到的服务,他赢得了客户的广泛信任。
转型之初,阿旭凭借其独特的人脉裂变式获客方法,业绩斐然,迅速崭露头角。他一路晋升,从新人到组长,再到导师,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和团队。在此期间,他实现了购房和购车的梦想,生活看似一片美好。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疫情的爆发,业务量和团队人员遭受重创,一切美好都化为泡影。尽管疫情解除后团队规模有所恢复,但业务量却未能显著回升。寿险行业以业务实绩为唯一标准,年过半百的阿旭在精力和体力上都难以应对陌拜展业的挑战。
尽管如此,从阿旭的言谈举止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乐观和从容。是寿险工作塑造了他这种职业习惯吗?
坚守汽车后市场
小龙,这位我曾亲手培养的机电技工,如今已在4S店的售后岗位上历经风雨。他的职业生涯可谓一波三折,从服务顾问到前台主管,再到事故车专员、事故车经理,直至售后服务经理,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
在北汽福田4S店担任服务经理期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在主机厂培训考试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一。同时,他带领团队使得4S店的产值利润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翻番。然而,命运弄人,这家4S店所在的汽车园区因改造需要拆迁,投资人不得不另寻出路。他们买下了附近的悦达起亚4S店,展厅销售与售后部门合并经营。但遗憾的是,悦达起亚的销量急剧下滑,最终导致公司倒闭。小龙无奈之下,只能重新寻找工作机会。
凭借在事故车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小龙成功应聘为一家宝马4S店的事故外拓专员。他吃苦耐劳,事故产值往往占据4S店整个事故产值的一半以上,赢得了集团公司的认可。但当集团人事部门通知他参加内部竞聘时,他却选择了放弃。
小龙坦言,他担心频繁外出工作会导致家庭问题。他担心如果长期在外地工作,家庭可能因此陷入混乱。而且他认为那个岗位并不容易做,否则也不会有这次的竞聘机会。因此,他最终决定留在当前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汽车后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确实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然而对于小龙而言,那个诱惑如同锋利的刀刃,舞动其中无异于冒险。与其在风险中博弈,他更愿意选择目前的工作状态,至少这样他还能兼顾家庭。当然,所谓的“苟活”也并不容易。
回望2024年年中,中国的汽车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乘联会发布的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揭示,今年累计零售已达803万辆,其中常规燃油车零售482万辆,同比下滑9%,而新能源车零售则飙升至33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30%。这意味着新能源车在国内市场的零售渗透率已超过40%,5月更是达到了47%,预计今年12月前突破50%大关已成定局。
然而,市场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挑战。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6亿辆,但年均产生的维修入场台次仅为不足11亿次。相比之下,44万家汽车维修企业所提供的维修保养能力却超过了25亿台次,这意味着有近60%的维修保养能力处于闲置状态。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崛起与汽车后市场维保供给能力的过剩,小龙的选择显得尤为明智。他深知,在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坚守初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