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

"现在很多发布会我根本听不懂。"2025年3月25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技术发布会上这句看似随意的感慨,像一记重锤砸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玻璃橱窗。当天的河北保定试验场,工程师们正用哈弗枭龙Max演示雪地脱困场景,直播间弹幕里却飘过网友留言:"终于有人敢说大实话了!"

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有驾

这场发布会的前夜,魏建军对着PPT看了两遍依然满头大汗。技术团队交出的800句参数说明,在他眼里成了"天书"——这恰恰是当下汽车行业的缩影。某新势力品牌曾创下30分钟抛17个专业术语的纪录,连现场记者都不得不低头狂搜资料;更有车企豪掷2000万办发布会,最终留在消费者记忆里的有效信息却不足9条。这场以"创新"为名的技术狂欢,正演变成资本与流量的畸形秀场。

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有驾

"800V碳化硅平台""5C超快充"——这些闪耀着科技光环的名词,正在重构汽车消费的话语体系。某头部车企产品总监私下坦言:"我们不得不把参数当盾牌,投资人的眼睛只盯着差异化事。"资本市场的逻辑催生出怪象:激光雷达数量比轴距更重要,TOPS算力取代百公里加速成为核心卖点。在2024年某品牌发布会上,工程师用五分钟详解7nm制程芯片,却只用三十秒带过实际交互体验。

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有驾

这种"技术异化"直接推高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调研显示,68%的购车者认为过度强调硬件参数反而制造了选择困扰,"就像买手机非要弄懂骁龙芯片的晶体管数量"。更讽刺的是,当车企们争相标榜"全球首款""百万内最佳"时,魏建军发现自家工程师讲解技术时"连内部人都听不懂"。

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有驾

"两条腿的总不如四条腿稳当,而且跑得快、更省轮胎。"魏建军在试验场用最朴素的比喻诠释四驱技术价值时,直播间点赞量瞬间破万。这个场景让人想起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块"——把复杂的电池模组具象成可拼接的巧克力,连小学生都能理解其便利性。这种"技术翻译"能力,正在成为车企的新竞争力。

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有驾

深谙此道的魏建军开始自我革新。第二代Hi4技术发布摒弃了参数堆砌,转而聚焦"加速快、不打滑、低能耗"的用户感知点。试验场里,枭龙Max在冰雪路面轻松脱困的画面,比任何功率数字都更具说服力。这种转变背后是残酷的市场现实:尽管长城2024年净利润暴涨70%,其新能源车销量却仅为比亚迪的24%,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声量。

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魏建军“炮轰”发布会乱象,有谁能听懂?-有驾

"发布会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不是友商擂台。"魏建军的批判揭开了行业皇帝新衣——那些看似高深的参数,实则是为资本市场编织的事素材。当某品牌将普通悬架技术包装成"魔毯体验",当"智能"沦为营销话术里的形容词,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2024年魏牌蓝山智驾版上市时,魏建军亲自演示无图NOA功能,用"保定味"普通话讲解自动泊车,反而收获8571台首日订单。

这场"说人话"运动正在引发连锁反应。行业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技术魅力不在于实验室数据,而在于能否转化为"雨雪天接孩子更安心""长途自驾少充电"的生活场景。就像特斯拉用"露营模式"具象电池性能,理想用"奶爸车"定位破圈,技术传播正在回归本质——让用户听懂,才能让市场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