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季来袭,城市内涝、道路积水等状况频发,对行车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对于新能源车车主而言,了解车辆涉水深度标准与电池保护知识,是保障行车安全与车辆性能的关键。本文将围绕新能源车涉水深度标准、电池防水性能及涉水后的处理措施展开,为车主提供全面的行车指南。
一、新能源车涉水深度标准
不同车型的新能源车涉水深度存在差异。轿车车型,根据《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其涉水高度标准为150mm,这一水深刚好淹过底盘。SUV车型的涉水高度标准则为300mm,同样也是刚好淹过底盘。由于新能源车没有排气系统,淹到底盘即为最大涉水深度。
从国标角度而言,依据国标GB/T18383.3的规定,新能源车的涉水能力应能在水深10cm的环境中,以20km/h的速度行驶500m,且涉水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一般来说,新能源车涉水深度标准小于等于30cm。不过,不同车型的涉水深度有差异,轿车通常为20 - 30厘米,SUV能达到30 - 60厘米,硬派越野车则更高。
二、新能源车电池防水性能
防水等级: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尘防水标准大多已做到IP67级,甚至一些大城市还有相关规定。主流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安全级别也能达到IP67级,在一定时间和水压下能保证不进水或损坏。部分高端车型的电池组防水等级可能达到IP68,具有更高的防水性能。IP67级别意味着设备可以在一米深的水中浸泡短时间而不会受到损害,IP68级别则在水深和浸泡时间上可能有更优表现。
防水设计: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防水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池包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多层防护设计能有效防止水分和尘埃侵入。电池模组加装保护壳能提前隔绝一些影响因素,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性在电池防护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部分车型采用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能24小时采集数据并监测电池包健康状态。
安全测试:很多厂家都做过把电池组浸泡在水中24小时再检测各项性能指标的安全测试。电池里的电解液纯度要求极高,外部的水根本不可能进入电池内部造成短路,所以乘客受伤害的可能性极小。
三、涉水对新能源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涉水影响:当水深不超过30厘米时,新能源车通常可以放心通过,只要操作得当,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水深达到轮胎高度的三分之一,同样可以顺利通过。然而,当水深超过轮胎高度的一半时,需特别小心,因为这可能导致车内进水。若涉水深度超过保险杠,应提高警惕,以防发动机(虽新能源车无传统发动机,但相关电子设备可能受损)进水。即使新能源车有相应的涉水深度标准,也不能长时间在水中行驶,否则会损坏电子设备、电池等组件。
应对措施
驶离积水区:如果车辆可以继续行驶,应尽快将车辆开到维修点进行检查。如果车辆无法行驶,应拨打122救援电话请求拖车。
切断电源:关闭点火开关,断开电源和蓄电池。如果车辆无法离开积水区,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因水导电引发短路等危险。
清理车辆:车辆转移后,对车身内外进行清洗,外部用清水或软布擦拭,内部则需专业人员处理,避免电器部件受损。
通风晾晒:将车辆置于阳光充足处,开启车窗通风,加速水分蒸发。
检查维修:在安全条件下,使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排查隐性损伤。如有故障,务必及时修复。底盘浸泡过的车辆在清理后需施以防锈剂保护,以防锈蚀。最后,切记在电池完全干燥后才进行充电,以防止漏电风险,确保车辆安全。
四、日常使用中的电池保护建议
选择停车环境:在暴雨季,停车时要选择遮阳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暴晒。温度达到50度以上会影响电池充电的一个散热,车内也会散发出有害气体,像甲醛等,直接影响到司机师傅和乘客的健康。
规范驾驶操作:开车过程中,避免短时间的高频率的变速以及加速,踩刹车或者是猛放电和充电等,这些会影响电池的寿命。
合理充电方式:高温天气充电,尽可能的使用慢充,才能有效延长电池的寿命。如果必须要使用快充,首先要先将车静止十分钟之后再充。如果遇到暴雨雷电的天气,为了安全起见,一定要停止充电。
暴雨季对新能源车行车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车主应充分了解车辆的涉水深度标准,重视电池的防水性能,掌握涉水后的正确处理措施,并在日常使用中做好电池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能源车在暴雨季安全、稳定地行驶,为我们的出行提供可靠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