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沈先生最近有点烦。
去年八月,为了省几个钱,他给自己的营运车搞了个“特价保险”,花了六千多。
结果,高速上出了点小事故,想找“保险公司”报销,对方只肯出区区一千块,这算哪门子“保险”?
(## 这“护身符”怕是纸糊的吧?)
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沈先生开着他的浙A·BDXXXX号新能源车,拉着乘客奔向湖州。
路上,不幸撞到了一块不明物体,像轮胎又像橡皮,足足一米多长。
人没事,车受损,维修费单子上明明白白写着八千多。
他赶紧联系“保险公司”,心想这下总算能松口气。
谁知,对方一听金额就变了脸,只肯象征性地赔一点。
“要不是交警帮忙查监控没查到肇事车辆,我才不想认全责呢!”沈先生回忆起来就一肚子火。
原来,沈先生压根没买到正经的保险,而是掉进了一个叫“车辆统筹服务”的坑。
这份所谓的“保障单”,抬头写着太平XX(山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明明白白告诉你:“公司系交通安全服务公司,非财产保险公司”。
也就是说,这玩意儿根本不是保险,而是一种类似于互助性质的服务。
翻看沈先生和业务员的聊天记录,对方口口声声“交强险”、“商业险”,发给他的电子凭证也写着“第三者责任保障”、“司机责任保障”,愣是没提“车辆统筹”这四个字。
这不明摆着忽悠人嘛!
沈先生也承认自己疏忽大意了:“之前家里第一辆车自己开,保险才几千块。现在跑网约车,保险贵多了,听业务员说便宜,就信了。”
记者随后联系了这家太平XX(山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对方承认有沈先生的报案记录,并表示这是交通安全统筹,公司一直在正常赔付。
但至于为何只赔一千块,对方并未给出明确解释。
沈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网约车和新能源车的普及,不少车主为了省钱,选择了价格更低的“车辆统筹服务”。
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车辆统筹,听着好听,实则猫腻不少。
首先,很多统筹公司会玩文字游戏,把自己包装成保险公司,用类似的名称、标志和宣传语来迷惑消费者。
业务员在推销时,也往往含糊其辞,故意混淆“统筹”和“保险”的概念。
其次,统筹服务的价格虽然便宜,但理赔条件却十分苛刻。
很多统筹公司会在合同中设置各种各样的限制条款,让车主在出险后难以获得赔偿。
即使勉强赔付,金额也往往远低于实际损失。
更可怕的是,车辆统筹市场缺乏监管。
统筹公司注册门槛低,资金实力参差不齐,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很难维权。
就算打赢了官司,也可能面临公司倒闭、负责人跑路的局面,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 “便宜没好货”这句话,真不是说着玩的。)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车辆统筹保险投诉量激增,成为新的投诉热点。
江苏苏州的李先生就吃了大亏。
他贪图便宜,买了一份所谓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单”,结果也是统筹服务。
出事故后,统筹公司的工作人员各种推诿,最后直接玩失踪。
李先生不仅拿不到赔偿,还被法院判决承担全部事故损失。
江苏淮安的赵先生更惨。
他给自己的半挂车买了统筹服务,结果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法院判决统筹公司赔偿七十九万元。
可是,这家公司早就人去楼空,赵先生不仅要承担巨额赔偿,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车辆统筹服务,原本是为了解决部分车主“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而产生的。
但是,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它却变成了一些不法商家牟利的工具,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面对这些乱象,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第一,要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不要贪图便宜,轻信所谓的“低价保险”。
第二,在购买保险前,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保险责任和免赔范围。
第三,如果确实需要购买车辆统筹服务,一定要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公司,并仔细了解其保障范围和理赔流程。
第四,一旦发生纠纷,要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车险不是小事,关乎你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与其贪图一时的便宜,不如选择一份靠谱的保障。
有些坑,踩进去就很难爬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