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库存,没有内卷,smart如何打造“逆周期逻辑”?
凌晨三点的汽车城,手机突然震动——不是客户催交车,而是车主群弹出烧烤聚会邀请。这种反常识的场景,正在smart代理商中高频上演。当其他品牌还在用返点政策压榨经销商时,这个品牌已经让合作伙伴实现了"躺着接订单"的生意模式。
旧规则崩盘时刻
三年前某合资品牌4S店,销售经理老张每月要完成200台压货指标。最疯狂时停车场挤满滞销车,资金链绷得比琴弦还紧。"现在新能源车每月更新配置,库存就像定时炸弹。"他苦笑着展示手机相册,照片里2021款车型的灰尘积了半指厚。
传统经销体系正遭遇三重绞杀:库存吞噬现金流、价格战摧毁利润、直营店虹吸客源。某头部新能源品牌2023年经销商退网率高达37%,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家门店摘牌。但smart用一组数据打破魔咒:2022年签约代理商续约率91%,单店年均收入增长63%。
新逻辑拆解手册
武汉光谷的smart体验中心像个社区咖啡馆。主理人王琳正在调试咖啡机:"上周交付12台车,有5个客户是通过车主读书会转化的。"这里没有西装革履的销售顾问,只有能聊改装、会组飞盘局的服务主理。
smart给代理商划了三条生死线:
零库存高压线:所有车辆品牌直管,展厅变身为"产品体验馆"
圈层经营基线:每季度必须组织三次跨界活动(亲子/露营/艺术展)
收益结构安全网:后市场分润占收入40%,卖车只是入口
在九江,代理商李昊把汽车展厅开进万达影城。用户看完《速度与激情》,转角就能体验真车。"比起月销百台的KPI,我们更关注微信社群日活量。"他展示的后台数据显示,当地车主自发组织的车友活动,已覆盖全市87%的奶茶店和网红餐厅。
新零售共生体
成都太古里的smart品牌大使陈默,每天带着代理商做三件事:刷两小时小红书、办一场线下活动、整理三组用户画像。"我们不是督导,是内容教练。"他电脑里存着287G的本地化运营素材,从川剧脸谱贴纸到熊猫主题车衣设计图。
这种共生关系催生了奇妙反应。深圳某商圈出现"smart现象"——原本冷清的二楼商铺,因为smart体验店入驻,带火了整层楼的奶茶店和手作工坊。商场运营部数据显示,该区域客流量环比提升210%,停车费收入月增15万。
当行业还在争论直营与经销谁更先进时,smart已经给出第三种答案:把渠道变成城市社交枢纽,让卖车成为人际关系的自然延伸。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回归商业本质——找到那些真正愿意和用户做朋友的人。
现在低头看看你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多少人能随时约出来喝咖啡?或许这才是判断商业模型能否穿越周期的真正标尺。当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卖车的人是否也该换个活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