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在二手车市场差点踩了个大坑。本来想买辆二手新能源车代步,结果看中一辆挂牌价特别诱人的大众ID.4,卖家拍着胸脯说“车况完美,前任车主就开了半年”。结果一查记录,好家伙!这辆车光是刹车系统就修过三次,中控黑屏更是家常便饭。要不是朋友多了个心眼找专业师傅验车,差点就把这辆“问题集合体”当宝贝买回家了。
这种事儿还真不是个例。去年在长沙,有位石先生花17万买了辆全新大众ID.4,提车不到俩月就开启了“修车副本”。先是刹车踏板突然下沉,4S店给换了制动助力器;没过半个月ABS泵又罢工,紧接着雷达失灵、电机漏油轮番上阵。最吓人的是某次刹车力度突然减弱,差点酿成事故。石先生要求退车,4S店却说“没达到三包标准”,气得他直呼:“这哪是买车,简直是请了位祖宗回家!”
更魔幻的还在后头。宁波熊先生的新车刚出4S店大门就露馅——尾灯带裂纹、车门内饰起泡、异响像交响乐。最离谱的是右后车门把手,新车塑料件居然自己裂开了。4S店倒是爽快,当场从试驾车上拆了个把手给换上。可当熊先生提出“这车我不敢要了”,对方却开始打太极:“给您三千油卡两千维修金,拆装内饰板不影响使用嘛!”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新车都这么多毛病,二手车市场的水得多深?”还真让您猜着了。山东淄博的郑先生就遇到过更刺激的——开着ID.4等红灯时刹车突然失灵,硬生生闯过路口。拖到4S店一查,好嘛!刹车助力器早该召回更换了。更绝的是,当他要求退车时,售后经理两手一摊:“我们按三包法办事,只能免费换配件。”合着消费者生命安全还比不上厂家定的条条框框?
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要是落到二手车贩子手里,分分钟能给你包装成“女士一手车”。有个做二手车检测的老师傅跟我透露,现在市面上流转的问题ID.4,十辆有八辆会刻意隐瞒维修记录。有辆去年上牌的车,明明中控黑屏维修过五次,贩子硬说“原厂屏幕贴了防窥膜”;还有辆换过电机总成的,被美化成“升级过高性能套件”。最夸张的是有辆车经历过刹车系统大修,车商居然在广告里写“改装竞技级刹车”……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消费者现在也学精了。北京有位90后姑娘就上演了教科书式反杀——她在某平台看中辆标价18.8万的ID.4,车商信誓旦旦保证“全程4S店保养”。姑娘不动声色要来车架号,花38块钱在某查修平台买了份报告。好家伙!这辆车半年内进厂维修七次,光是涉及安全系统的就有三次。当她把报告甩在车商面前时,对方当场表演川剧变脸,报价瞬间降到13万还送两年延保。
要说这些乱象怎么治,法律界的朋友倒是支了妙招。就像长沙石先生的代理律师说的,《汽车三包法》可不是摆设——刹车系统修两次没解决就能退车,同一部件换两次还故障必须换新。关键是消费者得学会保留维修单据,遇到推诿直接找市场监管部门。现在更省心的是,微信小程序里就能直接提交证据投诉,处理进度实时可查。
最后给想买二手电车的朋友提个醒:碰到报价明显低于行情的别急着开心,先查查是不是“药罐子车”;坚持要第三方检测报告,别信车商自制的“精品车认证”;最重要是试驾别光在平地转圈,找个坡道试试刹车,连几次CarPlay看看车机反应。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真的可能掉陷阱——特别是当这个陷阱还带着四个轮子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