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家新开的汽车展厅在成都某商圈悄然落地。
与传统4S店不同,这里没有堆积如山的库存车,也没有销售员争相揽客的场面。
店长每天的工作不是盯着销量报表,而是策划车主聚会、运营社交媒体账号,甚至和用户一起改装车辆。
这不是某个小众品牌的实验性门店,而是smart新型渠道模式的缩影。
当其他车企还在为价格战和库存压力焦头烂额时,这个品牌已经悄悄铺开了自己的“逆周期棋局”。
从2021年启动招募至今,smart的代理商网络已覆盖40座城市、100多家门店,且90%的门店开在商超展厅。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门店的经营逻辑彻底颠覆了行业规则。
代理商不需要承担库存风险,启动资金最低只需25万元,甚至可以利用现有物业改造展厅。
他们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卖车”,而是成为“区域用户主理人”——深耕本地圈层,经营长期关系。
一、传统4S店模式崩塌:压库、内卷、返点陷阱
过去十年,汽车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同一城市多个网点互相倾轧,价格战打到亏本卖车,厂家压库更是让资金链雪上加霜。
一位武汉的合资品牌经销商曾吐槽:“卖一辆车的利润还不如卖保险,但完不成任务连返点都拿不到。 ”
新能源车的冲击让问题进一步恶化。
直营模式看似光鲜,但高昂的运营成本让品牌难以渗透三四线城市。
某新势力品牌在一线城市豪掷千万开旗舰店,却在低线城市因客流量不足被迫关店。
更残酷的是,价格战愈演愈烈,经销商成了夹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夹心层”。
二、smart的“反常识”操作:不卖车,只种地
与传统车企不同,smart给代理商画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径。
他们不需要囤货,展厅里连展车都可以动态调配;
区域独家授权杜绝了同城恶性竞争,代理商甚至能拿到后市场服务的分润。
在江西赣州,一位smart代理商把门店开进了文创园区。
他每周组织车友露营、改装沙龙,还在抖音上发布用车vlog,粉丝比当地网红还多。
“现在卖车就像种地,得先培育土壤,而不是急着收割。 ”他说。
这种模式下,代理商的收益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销售佣金只占一部分,更多收入来自延保、精品和维保服务。
一位深圳代理商算过账:老客户推荐新客的转化率超过30%,远比打广告划算。
三、轻资产+深运营:一场渠道革命
smart的渠道策略看似激进,实则藏着精密的商业逻辑。
25万元起步的轻资产模式,让二三线城市的个体创业者也能入场;
品牌统一库存和定价,解决了代理商最头疼的资金周转问题。
更关键的是,它重新定义了“渠道”的价值。
传统经销商只是交易的中间环节,而smart的代理商成了品牌在城市的“代言人”。
他们运营本地社群、策划跨界活动,甚至能影响品牌的产品本地化改进。
在青海西宁,一位代理商通过运营藏族车友社群,让smart成为当地年轻人心中的潮流符号。
“用户不是因为展厅大而买单,而是认同我们创造的生活方式。 ”他说。
四、行业争议:这种模式能复制吗?
尽管smart的模式引发关注,但质疑声从未停止。
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众品牌的取巧之道,无法支撑大规模销量;
也有观点指出,过度依赖代理商的运营能力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但数据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2023年,smart代理商单店年均销量同比增长40%,用户复购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
在湖北襄阳,一家开在汽车城的门店甚至挤掉了隔壁的豪华品牌,成为商场人气王。
更值得玩味的是,一些传统车企开始悄悄研究smart的渠道模型。
某自主品牌高管私下承认:“我们也在尝试区域独家代理,但改掉压库的老习惯比想象中难。 ”
五、用户为王:一场认知革命
smart的逆周期逻辑,本质上是一场用户运营的认知革命。
当其他品牌还在用“降价-促销-再降价”的套路内卷时,它选择了一条更慢但更稳的路:
让离用户最近的人,成为品牌价值的共建者。
在江苏镇江,一位90后代理商把门店打造成了车主的“第三空间”。
这里能喝咖啡、玩桌游,甚至能借车拍婚纱照。
“用户买的不是车,而是进入一个圈层的门票。 ”他说。
这种模式下,价格战失去了意义。
一位武汉车主坦言:“我知道smart的车不算便宜,但我愿意为这份归属感买单。 ”
尾声:渠道的本质是什么?
smart的试验给行业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当传统销售网络失效,直营模式又难以规模化,车企到底该靠什么活下去?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没有库存压力、不用打价格战的展厅里。
当一家车企不再把渠道当成“卖车的工具”,而是视为“经营用户的阵地”,商业游戏的规则就已经改变。
毕竟,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流量,而是信任。
而信任,从来都不是靠压库和返点就能换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