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款车,换了个名字就敢贵6万?这样的定价你敢信吗?2025年4月15日,广汽本田P7以19.99万元的起售价横空出世,直接比“同胞兄弟”东风本田S7的初版定价低了整整6万元。更戏剧性的是,就在P7发布会结束当晚,东风本田连夜宣布S7跟进降价,价格区间与P7完全对齐。这场兄弟阋墙的戏码,不仅撕开了合资车企定价的遮羞布,更让消费者看清了新能源时代的生存法则——“不会掀桌子的车企,迟早被市场掀翻”。
一个月前,东风本田S7以25.99万元的高价上市时,社交媒体上就炸开了锅。网友戏称:“这价格是把用户当冤种?” 要知道,这款车与广汽本田P7共享同一套三电系统、宁德时代90kWh电池包,甚至连2930mm轴距和4.6秒破百的加速性能都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可能只是前脸格栅的线条弧度——但这点差异在6万元价差面前,显得苍白又讽刺。
市场的耳光来得比预期更快。数据显示,S7上市首月仅卖出300余台,部分经销商甚至私下给出5万元优惠[^用户数据]。反观广汽本田P7,发布会当晚的订单量就突破2000台,评论区清一色刷着“这次本田终于听劝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暴露了合资车企最致命的顽疾——“定价傲慢”。
如果把时间倒回3月6日,东风本田S7的上市发布会堪称“技术控”的狂欢。现场被大卸八块的解剖车、超150万公里的路试数据、118次碰撞测试的背书,无一不在强调“看不见的品质”。但消费者早已不吃这套:“30万买台续航620公里的车?隔壁极氪7X续航720公里才卖23万!”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东风本田展现出了罕见的灵活度。当P7以“掀桌价”登场后,S7不仅连夜降价,还承诺给老车主补差价、送权益,彻底打破“早买早吃亏”的行业潜规则。这种操作在汽车界堪称破天荒——毕竟连特斯拉降价都从没退过钱。有车主感慨:“本以为当了韭菜,没想到本田真给补票上车。”
这场定价闹剧背后,藏着合资车企转型的深层焦虑。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透露:“S7最初的高价,是外方股东对品牌溢价的执念。他们总以为挂着本田标就能多卖5万,却忘了中国市场早就不吃这套。” 这种思维定式直接导致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赛道屡屡踏空——2024年本田在华销量跌破百万,两家合资公司甚至都没能挺进新能源销量榜前20。
反观广汽本田P7的定价策略,处处透着“求生欲”。通过与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本土供应商深度合作,P7的研发成本比传统平台降低30%;规模化采购博世线控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进一步摊薄边际成本。这些举措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新能源时代,合资品牌要想活下来,得先学会“亏钱卖车”。
仔细观察这场定价博弈,会发现一个更具启示性的转折——技术下放正在重构市场规则。S7降价后,将原本用于高端车型的前双叉臂悬架、ADS自适应减震系统等配置,直接打入20万元内市场。而P7更是祭出杀手锏:用本田F1赛车的调校经验,搭配50:50黄金配重比,硬生生把SUV开出了轿跑的操控感。
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证明:堆料不如堆诚意。当95后购车主力军拿着手机比参数、对着直播问底价时,任何虚高的品牌溢价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被扒得底裤不剩。正如某汽车论坛的热评:“以前买本田是为信仰充值,现在买本田是因为它终于肯低头算账。”
这场由本田掀起的定价革命,或许正在重塑合资品牌的生存法则。当“用户定价权”取代“企业定规则”,当“技术普惠”碾压“品牌迷信”,所有车企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灵魂拷问:在卷成红海的中国市场,到底该用PPT讲事,还是用价格表交朋友? 答案,早已写在4月15日那两份一模一样的价格清单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