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

价值这东西,真像夜空中的星辰,有时璀璨夺目,让人心生向往,可当你真的试图摘取,却发现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幻影。

就说最近这台智界S7吧,想当初车主豪掷三十五万,风风光光迎进门,可谁曾料到,仅仅一年光景,转手竟只值十七万了!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这十七万,不是毛毛雨,是实打实的血汗钱,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这台智界S7,其实折射出当下新能源车市的乱象。

新车发布,厂家恨不得把实验室里还没完全成熟的技术都塞进去,鼓吹那些噱头十足的智能配置,仿佛买了它,就能一步跨入未来世界。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再借着“华为”与“奇瑞”的名头,一些人就头脑发热,觉得买的不是代步工具,而是通往新时代的船票。

可谁又能想到,这张船票贬值的速度,比股市崩盘还刺激!

一份详尽的检测报告,犹如一把手术刀,剖开了这台智界S7光鲜外表下的疮痍:车身多处修补过的痕迹,C柱受损,甚至连动力电池都曾被拆卸。

这哪里是“准新车”,简直就是一辆精心伪装过的“事故车”!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车尾缺损的字母,恰似一个欲言又止的叹息,叹息着车主的盲目,也叹息着这个躁动的车市。

读到这里,真替那位车主感到胸闷!

新能源汽车本该是技术革新的红利,如今却沦为一场豪赌。

车企们如同脱缰的野马,竞相推出新款,堆砌功能,却鲜有人关注车辆的残值,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此饮鸩止渴,终将自食恶果。

而消费者呢?

面对商家精心编织的谎言,往往难以抵挡诱惑,最终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这难道就是科技进步的代价?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牺牲的,难道永远是普通百姓的利益?

有人说,二手电车价格跳水,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这话乍听合理,但抄底的前提是什么?

你得有火眼金睛,能洞悉其中的猫腻。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可放眼望去,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慧眼?

多数人不过是怀揣着一夜暴富的幻想,盲目入场,结果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深渊。

那些问题车、事故车,最终又将流向何处?

还不是那些信息闭塞的群体?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新能源汽车的价值,但更不能对潜藏的风险避而不谈。

车企们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提升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

监管部门理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杜绝虚假宣传。

而消费者,更需保持理性,切莫被天花乱坠的营销手段所迷惑。

电车“能开不能卖”?一年暴跌18万,谁在背后“割韭菜”?-有驾

《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新能源车市的发展,亦应遵循这一规律。

倘若本末倒置,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品质与责任,终将走向歧途。

一个真正繁荣的市场,应该是公平、透明、可持续的。

只有当消费者不再为车辆贬值而心惊胆战,这个市场才能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否则,最终只会落得“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悲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