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就直说了吧,现在这汽车广告,一个赛一个的“家文化”,恨不得把客厅厨房都给你塞进车里。瑞虎8L,打着“全维进化”的旗号,又是大床,又是按摩,乍一看挺唬人,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把“内卷”搬到了车轮子上吗?
这车啊,与其说是代步工具,不如说是“焦虑收纳盒”。厂家铆足了劲儿地往里头塞功能,恨不得让你在通勤路上都能体验到总统套房的待遇。可问题是,真有人会没事儿在车里支张大床,对着B柱出风口猛吸“森林级”空气吗?
厂家口中的“空间革命”,说白了就是一种“极限堆料”。5+2座椅,12种组合,听着天花乱坠,其实就是把车厢空间榨干最后一滴油水。没错,这车是奔着“大家庭”去的。但话说回来,现在这年头,谁家没事儿天天满载七个人?大多数时候,第三排就是个摆设,要么放杂物,要么让熊孩子在那儿哼哼唧唧。
再说说这“出行美学”。“虎啸”、“锋齿”、“虎背”…这词儿用得,跟武侠小说似的。这真是咱们想要的“东方意境”?还是说,设计师们一股脑儿地把“力量感”往车上招呼,结果用力过猛,反倒落了下乘?也许有人就爱这股子“霸气”,觉得开出去倍儿有排面。可在我看来,真正的美,是含蓄的,是留白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那“三大自研技术”更是玄乎。什么鲲鹏动力,什么智控四驱,听得人云里雾里。厂家告诉你,这发动机既省油又有劲儿,这四驱系统能带你翻山越岭。可实际呢?又有几个车主会真的去较真油耗?又有几个家庭会开着这车去戈壁滩撒野?说白了,这些技术更像是“军备竞赛”,厂家秀肌肉,消费者看热闹。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能力焦虑”。厂家怕你觉得这车不够好,不够全面,不够能打。所以,他们就拼命地往里头塞东西,塞到你眼花缭乱,无从下手。这跟咱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何其相似?工作要all in,生活要精致,育儿要鸡娃…我们恨不得把自己活成一台永动机。
汽车,就这样成了“焦虑中转站”。我们指望它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难题,能带我们逃离996的魔爪,能给我们带来诗和远方。但是,汽车终究只是个工具,它没法解决我们的人生困境,更没法治愈我们的精神内耗。
或许,瑞虎8L能满足一部分人对“面面俱到”的幻想。但它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放下多少。
所以,下次你再被这种“全能型”汽车广告轰炸时,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或者说,我真正缺的,是什么?也许,答案不在于车里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而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内心的清净。汽车的意义,不在于能带我们去多远的地方,而在于能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