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三天,似乎给中国汽车市场按下了“暂停键”。根据数据,3月31日到4月6日的这一周内,全国汽车销量急转直下,仅售出了33.7万辆,环比大跌43.11%。让人意外的是,新能源车却在传统燃油车低迷的大环境下展现出丝毫不减的渗透力,渗透率达到了惊人的50.08%。同样在这一周,特斯拉的销量却让人大跌眼镜,仅为0.36万辆,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新能源车的头部品牌们又将如何应对此起彼伏的市场波动?这些疑问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新能源汽车销量暴跌和渗透率齐高,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复杂的市场博弈。小鹏汽车凭借周销0.75万辆问鼎榜首,似乎迎来高光时刻,而理想汽车“清库存求生”背后压力显而易见。另外,小米汽车的新品牌竟未被SU7爆燃事故拖下水,零跑汽车却依旧在等待预售车型B10放量的红利。看似各有千秋,实则暗流涌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新能源市场长期占据主流的特斯拉,销量竟只有区区0.36万辆。问题来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老大哥”,为何又一次陷入谷底?
我们先来逐层剖析这份销量榜单。小鹏汽车这周以0.75万辆占据榜首,似乎市场预期正在逐步兑现。业内人士指出,小鹏除已有产品续航强势外,未来还将推出多款改款车型。相对而言,理想汽车则步履蹒跚,清库压力成为其当下主旋律。听起来很像超市的“清仓促销”,但成本的压力让理想不得不如此,毕竟库存不尽早消化,现金流就是悬在头上的利刃。
再看零跑汽车,交出0.54万辆的成绩,表现乏善可陈。有人分析称,零跑预售的B10车型全款预约很受市场肯定,但尚未全面上市的它显然还差一口气,无法立马上演销量井喷。而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小米汽车,在SU7事故后依旧稳稳挤进了第二梯队,珍惜难得的品牌元气未耗。
而特斯拉的低迷,表面看是因为“3月底冲刺”透支了4月初的市场需求,但背后隐藏的问题恐怕不止于此。与特斯拉打法类似的极氪,也同样“熄火”,以0.27万辆的成绩徘徊于平淡线下。大家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些自带科技光环的明星品牌渐显疲态?
表面市场在逐渐回归平静,尤其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似乎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但如果我们稍微深挖,你会发现形势根本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以特斯拉为例,虽然它在第一季度的销量数据仍旧领先,但单周超低销量意味着其现阶段产品吸引力有限。即使推出了三年免息和五年低息的促销政策,也没有引发市场大规模反应,这或许透露了一个危险的信号消费者对特斯拉的价格波动已经逐渐麻木。
新能源领域内部竞争也愈发激烈。理想的降价清库引发了市场震动,不少品牌不得不跟进价格战,这种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变化对所有玩家来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更糟糕的是,增程式电动车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争议。例如问界品牌销量略有回升,却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消费者开始更加倾向纯电动。这一趋势无疑让那些依靠增程技术继续“摸索”的玩家倍感压力。
而传统燃油车在与新能源车的对抗中似乎已失去优势。从数据燃油车在这一周的销量比新能源车逊色了整整17万辆!这意味着,燃油车即使在某些场景具有相对长续航的优势,但整体正在快速失去市场话语权。
就在业界以为特斯拉和极氪等传统强势品牌会“渐现颓势”时,一组新数据带来了震撼反转。全球芯片供给问题缓解的信号传来,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讨论延续的可能性,整个行业的战线瞬间拉长。而特斯拉的新一轮促销政策也许只是一次棋局中的伏笔——传闻特斯拉即将推出的大幅改款Model Y,将会直接对标目前处于上行期的头部品牌小鹏和理想,其强大的技术优化以及产能升级可能重新定义市场格局。
类似的,还有蔚来汽车,它在本周意外推出一波电池技术升级活动。虽然这一周销量仅为0.18万辆,但业界猜测,这可能是为接下来一轮营销“养蛊”。再看腾势,其N9车型上市后反而展现出了与其他品牌不同的策略,销量稳定在0.26万辆,显然是想用一种更加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抄底市场”。
更有趣的是市值大幅增长的小米和零跑,分别作为智能化互联网品牌和国产技术派的代表,都暗示了新能源领域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拥挤”。新兴入局者或许会成为打破平静的“搅局者”。
然而光凭明面上的反转或新趋势,新能源车企们的困境并未彻底解除。比如智能化问题,近年来很多品牌都开始主推智能驾驶功能,但过于依赖这些技术的品牌(如智界),往往因体验不佳或“智商税”传闻,销量大幅波动。而老牌品牌所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特斯拉的灵魂人物马斯克在全球范围频繁谈论人工智能、未来能源,但这份狂热能否转化为消费意愿,却是个难解的谜题。
当前的原材料价格依然在新能源市场上扮演着“变量”的角色,锂电池等关键部件的成本正在悄然提升,反噬着相关企业已经越来越薄的利润。而数据中的另一个核心玩家——问界,目前的电池扩产暂未到位,如何让消费者继续买单,依然是未解之谜。
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让合作显得异常困难。在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价格松动期被认为即将过去,品牌间“抢供”的背后,其实是新能源市场内部的分歧越发明显。根深蒂固的矛盾让合力推进新能源渗透的愿景变得更加遥远。
回顾这一周的数据,新能源车看似继续高歌,实则挑战重重。从品牌的激烈厮杀到市场的细分调整,问题从来不少。但在这样大环境剧烈变动的时刻,特斯拉又好像“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既视感,这种市场的起伏也许正适合用来提个尖锐问题——有限的段位之间,谁将抢得最后的增量?
最后还是想对这种“赛马”模式问一句,真正的赢家,会是在价格战中打得头破血流后剩下的那个,还是破釜沉舟升级技术、寻找长远价值的品牌呢?
新能源车的故事天天在被讲述,但当销量榜单一次次颠覆认知时,您究竟看好谁能笑到最后?你会选择像小鹏这样逐步优化产品等用户口碑的品牌,还是特斯拉一样“强势促销,用量取胜”的?如果新能源车真的接过了行业大旗,那传统汽车又该何去何从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