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拒做增程」背后的技术博弈:Hi4 能否破解混动市场「效率困局」?
2025 年上海车展前夕,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魏牌高山预售活动中重申:「有 Hi4 为何开倒车?」这一表态将技术路线之争推向舆论焦点。当理想、问界等品牌凭借增程式车型横扫中高端市场时,长城选择以 Hi4 智能四驱混动技术为锚点,在「技术洁癖」与「市场现实」之间走出一条独特路径。这场决策背后,是对技术本质的深度思考,更是对行业未来的战略预判。
一、技术路线的底层逻辑:Hi4 的全工况效率革命
长城 Hi4 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多动力源协同架构对增程式「串联模式」的降维打击:
直驱效率碾压:Hi4 通过双电机与发动机的智能耦合,实现 9 种工况模式自动切换。在高速、馈电等场景下,发动机可直接驱动车轮,避免增程式「燃油发电→电机驱动」的二次能量转换损耗(能量损失约 15%-20%)。实测数据显示,Hi4 车型在馈电状态下油耗稳定在 7.8L/100km,相比同级别增程式车型节油约 25%。
全场景适应性: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实现前后轴扭矩 0:100-100:0 的动态分配,在冰雪、越野等复杂路况下的脱困能力显著优于增程式(增程式因无机械四驱结构,极端环境下动力衰减明显)。例如,搭载 Hi4 的哈弗猛龙新能源在 - 30℃环境下,动力性能衰减较增程式车型减少 50%,电池自加热技术可实现每分钟升温 4℃。
二、市场策略的深层考量:用户需求与成本控制的精准平衡
长城的决策紧密围绕用户真实需求与成本结构优化展开:
精准锚定主流市场:Hi4 技术通过「两驱成本实现四驱性能」的策略,将混动四驱车型价格下探至 15 万元级(如二代哈弗枭龙 MAX 限时换新价 11.68 万元起),直接对标竞品两驱车型。这种「配置平权」策略精准狙击了家庭用户对「高性价比四驱」的隐性需求 —— 据调研,62% 的消费者认为「四驱性能」是选购 SUV 的核心指标。
成本控制壁垒:依托长城集团集采规模,Hi4 的华为智驾模块采购价较第三方低 15%,空气悬架供应商保隆科技给予专属折扣,电池因绑定宁德时代「磷酸铁锂产能池」,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22%。这些「隐性成本优势」让长城敢在 25 万级市场堆砌 35 万级配置,而增程式因电池容量大、结构复杂,成本难以压缩(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普遍比 Hi4 车型高 30%)。
三、增程式技术的局限性:场景依赖与体验短板的双重枷锁
长城对增程式的否定,源于其对技术痛点的深刻认知:
高速工况劣势:增程式在高速行驶时,发动机需持续发电,导致油耗攀升(实测冬季 - 10℃环境下,增程式标称 200km 纯电续航实际达成率仅 58%,频繁充放电循环导致电池容量两年衰减达 15%)。相比之下,Hi4 通过多挡 DHT 变速器优化发动机工作区间,高速场景油耗较增程式低 1L/100km 以上。
NVH 体验落差:增程式车型在亏电状态下,发动机高负荷运转时噪音与振动明显,座舱静谧性与纯电模式形成强烈反差(实测增程式车型高速噪音比 Hi4 车型高 5-8 分贝)。而 Hi4 通过智能模式切换,可在高速工况下保持发动机低转速运行,噪音控制更优。
四、行业趋势的预判:混动技术的进化方向与生态重构
长城的技术路线选择,暗合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向「智能化 + 能效优化」的升级趋势:
技术分层化:经济型两驱混动与高性能四驱混动分庭抗礼,后者瞄准中高端市场溢价空间。Hi4 通过「四驱平权」策略,将过去 35 万 + 车型的专属配置下沉至 25 万级,用「技术过剩」打破阶层感。例如,魏牌高山 Hi4 性能版标配空气悬架、L3 级智驾,售价较竞品低 8-10 万元。
智能化融合:智驾系统与混动技术的深度耦合(如 Hi4 的冰雪算法、吉利雷神的云端能量管理)将成为竞争焦点。长城 Coffee Pilot 智驾系统已实现 96% 用户激活率,2025 年将覆盖全系车型,支持无图城市 NCA 与全场景融合泊车。
五、潜在风险与挑战:市场认知与技术迭代的双重考验
尽管 Hi4 技术优势显著,长城仍需应对两大核心挑战:
市场认知滞后:首代 Hi4 因「技术参数堆砌」导致传播失效,消费者对四驱混动的实际价值感知不足。例如,哈弗猛龙新能源用户投诉显示,部分车型存在车轮抱死、发动机舱进泥水等问题,反映出质量控制仍需加强。
增程式市场惯性:理想、问界等品牌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营销手段,已在中高端市场建立增程式认知壁垒。2025 年 3 月,理想 L 系列销量达 3.67 万辆,远超 Hi4 车型(坦克 500Hi4-T 仅 3927 辆)。
六、长期战略的支撑:技术储备与全球化布局的双重护城河
长城的技术路线选择并非孤注一掷,而是依托多元化技术储备与全球化生态:
纯电与氢能协同:长城计划 2025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 80%,未来 5 年累计研发投入 1000 亿元,重点布局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纯电技术,同时推进氢能「制 - 储 - 运 - 加 - 应用」一体化产业链。
全球化生态出海:Hi4 技术已布局海外市场,在泰国、巴西等地建成 3 个全工艺基地,目标 2025 年出口 55-60 万辆(占总量 40%+)。魏牌高山、坦克 300 等车型通过右舵改装适配澳洲、东南亚市场,抢占高端皮卡与越野细分赛道。
结语:技术路线的「理性选择」与「商业豪赌」
长城「不做增程」的决策,是技术理性与商业现实的平衡:
技术理性:Hi4 通过多挡混联架构,在全工况效率、成本控制、场景适应性上全面碾压增程式,符合「技术普惠」的行业趋势。
商业现实:增程式市场虽增长迅速,但过度依赖「新势力故事」与「用户运营」,而长城作为传统车企,更擅长以「制造底蕴 + 供应链纵深」构建护城河。
未来,长城需在技术迭代(如 Hi4 性能版四挡机电耦合单元优化)与用户认知重构(强化「Hi4 = 全场景可靠」标签)上持续发力。若能在 2025 年上海车展后订单表现强劲,Hi4 有望成为继坦克系列后,长城的第二个「技术爆款」。反之,若陷入参数内卷而忽视用户真实需求,则可能重蹈「叫好不叫座」的覆辙。这场技术路线的豪赌,终将由市场给出最终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