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领先三年交卷!史上最严电池新规落地,安全性有保障!

各位车友,这车市的风云变幻,比天气还快。

各家厂商,绞尽脑汁在配置上堆料,在价格上肉搏,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但最近,工信部这回出手,可不是让大家比谁更会算计,而是直接关系到咱老百姓身家性命的大事——号称史上最严的新能源车电池安全规范,明年就要正式落地了。

这新规有多厉害?

吉利领先三年交卷!史上最严电池新规落地,安全性有保障!-有驾

以往,电车电池要是真出了岔子,好歹还给你几分钟预警时间,让你赶紧逃生。

现在直接升级,强制要求电池本身坚决不能起火,更不能爆炸!

这等于是从“尽可能降低风险”跃升为“绝对保障安全”!

对我们这些打算入手新能源座驾的消费者而言,无异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今后驾驶电动汽车,心里能不踏实吗?

但蹊跷之处也就在这儿,如此重大攸关的规则出台,照理说应该引发滔天巨浪才对。

可眼下,却显得格外平静,甚至有些诡异。

缘何如此?

细细一算,留给各家车企进行技术升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掰着指头算,也就一年多点。

那些平日里动辄宣称技术领先,能媲美甚至超越豪华品牌,各种吊打顶级车型的厂商,此刻为何集体噤声了?

莫不是底气不足,心存忐忑吧?

这情形,颇似古代科举临近,那些只会纸上谈兵,吟诗作赋的膏粱子弟,骤然发现自己经义不熟,根基不稳,自然是慌了手脚。

然而,有人愁眉不展,自然也有人胸有成竹。

瞧,吉利这时站了出来,掷地有声地宣告:我们早已成竹在胸,万事俱备!

这无异于将其他车企置于聚光灯下,接受大众审视。

先来说说吉利这个品牌。

近年来,市面上不乏对其“买办”做派的议论,认为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运作与海外并购。

然而,冷静思考,仅仅依靠资本投入,就能换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吗?

就能真正构筑起牢不可破的安全壁垒吗?

这次,吉利着实展现了一番硬实力。

去年,他们自主研发的神盾短刀电池,成功通过了堪称严苛的“八针并刺”穿透测试,持续一小时之久!

整个过程未见丝毫起火或冒烟现象!

吉利领先三年交卷!史上最严电池新规落地,安全性有保障!-有驾

这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硬核技术。

试想一下,八根钢针同时刺穿电池,需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冲击力?

这就好比古代战场上,八柄利刃同时刺向一名战士,而这位战士不仅毫发无伤,还能云淡风轻地掸去身上的尘土,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小意思!”

不仅如此,吉利在电池热管理方面的性能指标,更是超越了旧国标的288倍!

如此惊人的数据,足以令业界瞩目。

更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据称这款电池甚至能抵御小口径子弹的冲击!

这已然超越了普通汽车电池的范畴,堪称移动的装甲堡垒。

此外,新国标还增加了对电池底部防护能力的测试。

要知道,当前多数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皆因电池遭受底盘磕碰所致。

而银河L7所搭载的神盾安全电池系统,便以模拟车辆在复杂路况下行驶时的状态,进行了刮底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电池模组仅出现轻微形变,未见丝毫起火迹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项测试早在2023年就已完成,足足领先新国标发布三年之久!

这正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绝佳诠释,更是“先人一步,胜人一筹”的战略体现!

再说说电池快充循环能力。

新规明确要求,电池在经历一定次数的快速充电循环后,必须能够经受住外部短路测试的考验,杜绝发生热失控及爆炸等极端情况。

去年,吉利更是大胆地将一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银河E5进行公开拆解直播!

这可不是未经市场检验的新车,而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拆解结果令人振奋,该电池包历经921次充电循环后,健康度居然仍高达90.5%!

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越用越勇!

由此可见,吉利此番并非仅仅是“提前交卷”,而是以满分答卷提前锁定了胜局!

那么,吉利究竟凭什么能做到如此卓越? 仅仅依靠资本的堆砌吗?

吉利领先三年交卷!史上最严电池新规落地,安全性有保障!-有驾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吉利真正的底气,源自于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

真金白银的投入,数量领跑国内市场的安全技术专利,以及民营车企中拔得头筹的发明专利,共同构筑起吉利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这才是吉利最宝贵的财富,是任何资本运作都无法轻易获得的。

正如古语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吉利深知,汽车工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或许有人会问,吉利如此高调,公开“叫板”,会不会让其他厂商感到难堪,甚至引发行业内的不满?

在我看来,这是难以避免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本就是市场竞争的铁律。

产品安全性无法保障,技术实力相对落后,最终被市场所淘汰,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汽车安全,关乎人命,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这个攸关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议题上,容不得半点侥幸。

吉利此举,不仅是对自身产品的高度自信,更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敦促整个产业向更高标准看齐。

纵然吉利并非完美无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但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些不足,就全盘否定其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能因为自身的嫉妒,就对其横加指责,肆意贬低。

我们需要看到,吉利的崛起,是中国汽车工业进步的缩影,更是民族品牌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它的成功,不仅仅属于自身,也属于所有致力于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

因此,对于吉利此次“提前交卷”,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也期盼其他车企能够奋起直追,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可以预见的是,新国标的实施,势必加速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进程。

一些缺乏技术储备,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的车企,或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黯然退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安全,才是汽车的立身之本。

只有牢牢守住安全这条底线,方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未来。

诸位以为如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