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祎 依
编辑|张 坤
智能化浪潮正在席卷整个汽车行业。过去一年里,从“自动驾驶上车”到“大模型进舱”,新技术如井喷般不断涌现,智能座舱成为营销标配,L3、NOA、城区辅助驾驶频频“抢镜”。与此同时,关于“技术未成熟即仓促上车”“用户误解系统能力引发安全事故”的质疑,也在不断积聚。
就在近日,工信部主持召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新技术发展,并对“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和“驾驶人监控机制”提出更高要求。这场会议被业内解读为:监管层正在试图为技术“减速”,为安全“设护栏”。
在这一背景下,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在上海车展开幕前接受了寰球汽车的采访,抛出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声音——“安全,不应成为智能化的牺牲品。”
在采访中,高翔反复强调“安全是宝马的底线”,表示这并非口号,而是系统性工程。
当越来越多品牌将“无人驾驶”、“L3/L4”作为宣传焦点,试图抢占技术制高点。然而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被忽视的恰恰是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用户对功能边界理解不清,系统突发故障处理能力不足,甚至分心娱乐系统本身都可能成为安全漏洞。
高翔指出,“宝马在自动驾驶上推进速度‘慢’,是因为我们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技术验证和极限测试。” 他透露,仅L2+系统,宝马就在全球测试了240万公里,并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完成超过13万公里的路测,进行2000多项本土化调试。
当前智能驾驶的热潮已让不少消费者误认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运行,事实上,过度宣称“无人化”已导致多起安全事故。宝马坚持L2系统的核心原则——“驾驶员始终在环”,即人始终是决策主导。以5系的“眼神变道”功能为例,必须在驾驶者注视并确认意图后,车辆才会执行指令。
高翔向寰球汽车表示,在这个“人人争先上车”的时代,宝马选择按下“刹车”思考:新技术,不仅要能用,更要“敢用”。
宝马在上海嘉定建立的亚洲最大智能驾驶研发中心,也藏着其安全哲学的底层密码。不同于某些车企直接移植海外系统,宝马的L2+系统针对中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生态"进行了基因级改造:在深圳应对外卖骑手突穿马路的"蝴蝶轨迹",在重庆破解8D魔幻立交的导航黑洞,甚至在漠河极寒环境中验证系统稳定性。这种将中国道路复杂度转化为技术参数的"压力测试",构建起本土化安全护城河。
处于智能化、电动化快速迭代的中国汽车市场,宝马希望构建的是“会用、敢用、能用”的智能辅助系统,而非激进炫技的卖点堆砌。因此,宝马坚定选择了一条“以安全为核心、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路径——这或许不是最快的,但它注定是最稳的。
除了安全层面的深度投入,宝马即将在中国开启更大规模的产品攻势。高翔宣布,2025年宝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车,未来两年还将带来20余款新车型,BMW“新世代”战略正式启动。
这一“新世代”并非单一车型,而是涵盖全新设计语言、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全新数字化体验的系统级跃迁。它不仅代表着宝马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也体现出宝马对于未来用户需求的精准理解。“马力易得,驾趣难寻”,高翔说,“宝马的独特优势就是将强劲动力与精准操控完美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将全面国产,且不再局限于某一款车或电动车领域,而是将覆盖油电混合、纯电、智能化多个维度。这种从全局架构出发的战略落地,体现了宝马在智能电动转型中不“碎片化”、不“模块化”的强大自信。
整体来说,“新世代”的跃进,不是简单的堆配置,而是体系化创新。
上海车展即将启幕,宝马也不断加快“在中国,为中国”的步伐。不仅在沈阳实现新世代车型国产化,还与阿里、华为等头部科技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开放协作的创新网络。这意味着宝马已经从“造车者”向“科技整合者”转变,它在打通智能化上下游的同时,也构建起与本地科技企业共生的能力。
在这个“流量至上”、“速度为王”的时代,宝马以体系化创新为根本、以安全稳定为目标、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稳扎稳打推进转型。这种坚守或许不够“性感”,但它却关乎用户的生命与信任,关乎品牌的底层逻辑。
“敏于创新,慎于应用。”——高翔的这句话,透露出宝马对“造车”这件事的敬畏与担当。
安全不是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创新的边界线。在这个价值观浮躁的时代,能以“慢即是快”的姿态稳扎稳打,或许才是真正的先行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