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如此艰难,汽车企业面临危机!
3月23日,德国媒体《Handelsblatt》报道了一条重要消息:梅赛德斯-奔驰的高层管理人员计划于4月向全体员工发送内部信件,正式拉开一轮裁员的序幕。奔驰首席执行官奥拉·卡列尼乌斯明确表示,公司打算以“极具吸引力的遣散补偿”激励约3万名员工主动辞职。
据了解,此次补偿方案为“N+9”,也就是在原有标准之上,额外增发9个月的工资。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平息了员工的担忧,但奔驰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已是业内公认的现实。
奔驰方面就此回应称,此次人事调整是为了应对市场挑战所作出的“必要决定”。话中之意不言而喻: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次的裁员或许仅仅是个开端。
车企的“壮士断腕”
奔驰目前的状况实际上凸显了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时代面临的共同难题。从其发布的2024财年报告来看,奔驰的整体营业收入减少了4%,而利润更是大幅下跌了28%。尤其在中国市场,随着本土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其销量降幅达到了7%。
为削减成本,梅赛德斯-奔驰设定了一个目标,在2027年之前节省大约390亿元人民币。作为优化的重点区域,中国市场首当其冲,不过这波调整同样会影响到位于德国的总部,使之难以置身事外。“尽管不会关闭德国的工厂,但每个工厂的产量将被控制在每年30万辆以内,同时员工人数也会逐步缩减。”
德国工会表示,奔驰通过削减9万名员工的奖金来控制成本。与此同时,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车品牌也遭遇了相似的难题。奥迪打算裁员15%,而保时捷也被曝出有裁员计划,裁员补偿标准为“N+6”。
传统车企深陷“诺基亚式”危机
问题的核心出在技术转型上。一直以来被视为“传统豪华”象征的奔驰,其管理层也不得不坦言,自主研发的MB.OS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进度远远低于预期。而与此同时,中国新兴势力品牌如小米等,正迅速在智能化体验和用户思维方面发力,让大众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科技豪华”。
业内专家指出,倘若奔驰无法尽快转型至“科技豪华”的全新模式,在当下电动化与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未来发展之路将愈发艰难。
如今,各行各业对科技的需求愈发凸显,不仅汽车行业如此,在移动支付、5G网络、智能家电以及无人机等众多领域,同样展现出这一发展势头。在此背景下,国产品牌抓住机遇,正在多个层面实现赶超。
这一现象不仅在汽车行业出现,在生物科技领域也同样存在。在大健康产业中,以“倍力因”为代表的新一代国产品牌,依靠其长效激活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打破美国传统短效产品的市场垄断局面。特别是在辉瑞利润大幅下滑93%的背景下,“倍力因”在入驻电商平台后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已超过10%。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敏锐捕捉到了市场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如今,“小蓝”已流行三十余年,其局限性和弊端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率先攻克了SIRT™激活技术,这一突破直击细胞能量的核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年龄增长导致的疲惫和衰弱问题。用户反馈中的“越用越补”“活力提升”等积极评价,充分展现了国产科技创新的实力与成效。
连健康领域都已被国产科技强势攻破,作为深耕多年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无需赘述。谁能把握住时代赋予的科技红利,就有希望引领下一波消费潮流。奔驰等老牌车企,该加速了。
国产化浪潮的后续影响
在市场快速变化的当下,奔驰深刻认识到必须加速转型。一方面,通过推进本土化生产,力求降低约10%的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奔驰积极投身技术创新领域,喊出“在中国,为世界”的口号,期望加强与本地科技企业的合作,以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市场的竞争版图。2024年,中国品牌在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已突破四分之一,这给以传统优势著称的欧洲老牌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它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向。如果像奔驰这样的传统巨头不能在变革与合作间找到契合点,那么它们可能重蹈诺基亚的覆辙,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失去地位。
此次的裁员浪潮,并非单纯由财务压力引发,更像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尽管“N+9”的赔偿方案在业内已算相当优厚,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奔驰要想稳固位于市场中心的地位,就必须彻底摆脱对燃油车时代的路径依赖,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重构产品与体验,加快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否则,在未来的科技变革浪潮中,它可能会从“行业的标杆”沦为“历史的回忆”。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如果您对本站资源归属存在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