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动力电池悄悄进入了“尴尬期”,具体表现为产品的进步越来越难取悦消费者。
就拿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次掀起的“超高速充电”来说,通过应用一系列新技术,一批全容量充电倍率4C~5C、高效区间充电速率7~8C的产品开始亮相(多家企业推出在即),意味着车辆可以在十多二十分钟内完成完整充电。
与此前的全容量2C,高效区间4C~5C的动力电池(相当于半小时以上充满,高效区间十多二十分钟充好)相比,充电速率提升了50%~70%,将新能源车的补能速度提升到接近燃油车的水平。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数字大幅提升带来的兴奋感很快就消失不见。消费者实际面对的,仍是快充设施普及率低、商业快充成本高等问题,绝大部分用户继续每晚用自己7kW家充桩补能,甚至还要定时充上晚上12点最便宜的“峰谷电”。
与此同时,消费者持续吐槽的“冬季掉电”、“安全性”等属性,技术的进展却很缓慢。这种“长板越来越长,短板依旧还是那么短”现象的背后,是一个无情的事实:传统路线的技术边界,已经影响到了动力电池的发展。打破这一技术边界,势在必行。
技术路线,为何会限制创新?
想要革新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首先肯定要找到问题出现在哪里。但很多人肯定想不到,这口“锅”只能由电化学的基础物理特性背。
就拿目前市占率最高的磷酸铁锂来说,常规的石墨负极构型下,其理论能量密度极限就是200Wh/kg左右,目前量产的产品已经做到了205Wh/kg,在不改变构型的情况下,潜力基本已经穷尽。
又因为目前乘用车留给动力电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最合理的位置就是前后悬架“夹”着的底盘中部,空间十分有限,所以间接导致了使用磷酸铁锂的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就是比较短。
假如想要进一步提高三元锂的能量密度,目前唯一能够量产的方案也是“半固态”,就是在隔膜两侧额外涂覆材料。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将容量密度进一步提升到360-370wh/kg的水平,但是其制造成本要比普通的三元锂电池足足高上50%。
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电化学体系(包括当下和未来的),都是“优点”与“缺点”的结合。代入到动力电池的6个主要性能维度,它们的优劣势如下:
磷酸铁锂:价格便宜,安全性高,寿命长,快充性能一般,缺点在于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尤其差;
三元锂:能量密度好,快充性能好,低温性能好,寿命也不错,缺点在于单位价格高,安全性理论上比磷酸铁锂差;
半固态和未来的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很高,理论安全性更好,低温性能也不错,缺点在于寿命短,快充性能弱,价格非常贵。
钠离子电池: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尤其好,寿命长,快充性能也不错,价格也便宜,只可惜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还低。
做个形象的比喻,目前动力电池中的多个化学体系,就像一个“偏科生”的集合,偏偏“老师”(消费者)最喜欢的是成绩最均衡的学生。这种电化学基础属性与消费者对全维度均衡的期待之间的错位,正是动力电池陷入“尴尬期”的真正原因。
问题明确了,那么解决思路也自然出现了,就两条路:要么找到新的、更不偏科的电化学体系(现实中并不存在如此理想的元素);要么想办法结合现有的电化学体系,让他们优势互补。
而宁德时代所选择的,就是将第一条路线和第二条路线有机结合,最大发挥出全电化学体系创新的提升效果。
技术边界,为什么能释放创新?
宁德时代在今天举办的“超级科技日”上发布了三款重磅新产品,以及一系列对应的技术创新。其中最能体现“打破技术边界”效果的,当属“宁德时代钠新电池”。
早在4年前,宁德时代就率先发布过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展现出钠电池的应用优势与产业前景;经过几年的进一步探索,宁德时代如今发布了“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实现了钠离子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量产和应用,多种性能都非常突出:
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75 Wh/kg,轻松具备超50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力和200公里以上混动续航能力。还支持峰值5C的超充能力;
在-40℃的环境下电芯能量保持率仍达90%,极寒环境也不掉电;
循环寿命超强,理论上拥有超过10000次循环寿命(磷酸铁锂一般为3000次);
安全性能特别突出,电钻穿透、锯断电芯、多轴向挤压,等极端滥用测试下依然不起火、不爆炸。
在性能属性之外,“钠新电池”最大的优点在于其不依赖锂资源,最核心的钠元素可以在地壳和海水中轻松提取。要知道,锂资源仅占地壳的0.006%,且超过七成集中于南美“锂三角”等少数区域,而钠是它的 420 倍,“钠新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可以破解全球新能源发展被“卡脖子”的困局,为全球各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全新选项。
钠离子电池在寿命到期之后,还可以通过极片直熔再生、无毒材料使用等方式实现更高效率的回收路径,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钠电池展现出了明显不同于锂电池的综合属性,为实际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
技术更新思路,“重塑”动力电池
如果说“钠新电池”打破了材料本身的性能边界,拓展了动力电池的低温应用场景,夯实了新能源发展的基础;那么本次宁德时代在科技日上发布的另外一款产品“骁遥双核电池”则是做到了让全电化学体系优势互补,最大化提升全场景的应用效果。
它的创新点听起来其实“很简单”——采用“跨化学体系电池设计”,从而绕过单一化学体系的理论极限,重新构建动力电池的技术边界,而这款产品核心技术点的其中一项就是“宁德时代双核架构”。
这个双核结构也“很简单”,就是宁德时代将常规的电池包,分成了物理层面分隔的两个空间,一个是“主能量区”,另外一个是“增程能量区”。
这个分区的最大特点,就是两个区域的电化学体系种类,电芯的具体构型、电压的高低、运行时的热管理,甚至是热失控时的安全防护,都被相应“分割”。一下子给电池包综合性能带来了两个重要改变:
你可以在两个区域拼不同种类的电池(例如钠+锂,又或者是不同种类的锂电池,也可以是低压+高压),实现两种电化学体系的性能融合;
两个区域的管理相互独立,一个区域如果出现问题,另外一个区域仍可以保持可用。在极限的热失控条件下,甚至能提供备份的高压(行驶动力)或者低压(车机门锁等)供能。
为了最大化发挥“双核架构”的效用,宁德时代为其匹配了“自生成负极技术”。简而言之,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负极不再使用传统的石墨材料”。让电芯的放电过程从此前的金属离子嵌套在碳结构中,变成金属离子直接以金属形式沉积在集流体上。
因为整个过程更加接近于本质的原电池结构,“自生成负极电池”在不改变不改变基础电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牺牲部分放能和充能速度,能实现能量密度的大幅跃升。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可以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也可以提升50%。
而传统的电芯结构和“自生成负极电池”结合之后,一下子就获得了极强的综合性能。
以“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和“磷酸铁锂自生成无负极电池”的“钠铁”组合为例,钠新电池让电池包拥有了卓越的低温环境使用表现:-40℃环境下依然能保有90%的可用电量,且动力基本不衰减;后者优秀的能量密度,提升了电池的综合续航,不仅适合北方低温通勤,还能说走就走旅行。
“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和“磷酸铁锂自生成无负极电池”的“铁铁”组合,后者同样也可以弥补前者的能量密度短板,而前者优秀的循环能力和快充特性,非常适合日常通勤。全电池包续航增加至1000公里续航(纯磷酸铁锂电池包一般续航上限600公里)。
“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三元自生成负极电池”的“三元铁/双三元”组合,不仅实现了超长续航,还能提供1兆瓦强劲动力。双三元的组合,在轴距3米的轿车上,配电量可突破180度电,纯电续航里程轻松突破1500公里,大幅提升纯电乘用车的续航能力。
宁德时代本就不弱的单个电化学体系,通过“双核架构”的组合,最终演变为了“不同成本区间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电池性能最优解”,也让拥有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的“骁遥双核电池”成为了真正的“六边形战士”动力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远远不是“骁遥双核电池”的极限,宁德时代在发布会现场通过一个短视频展示了未来更多核、更复杂组合的可能性。
例如行业期待已久的固态电池,虽然理论能量密度更高,理论安全性也更高,但其初期造价必定会比液态电池贵上许多倍。如果将其也引入“骁遥双核电池”,就可以像宁德时代此次展示的方案一样,实现多种电化学体系的深度配合。既实现了更优秀的电池包综合性能,同时又能通过实际应用帮助固态电池真正应用落地。
很显然,“骁遥双核电池”和“钠新电池”一样,也是宁德时代打破技术边界价值的最好证明。
写在最后
作为目前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绝对一哥”,中国凭借着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后无来者”的崛起之路。
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领军者,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深耕。单刚刚过去的2024年,公司就在研发上砸下了186亿元的重金,六个研发中心,2万名研发达人日夜奋战,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
可以预见的是,宁德时代对于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随着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还将变得越来越坚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68629.html?f=baijiabaiducom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