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

1959年夏的一天,北京市101中学一名老师来到西城区西翠路沙沟装甲兵大院进行家访。

原来,这位老师有一个学生名叫许延滨,他学习成绩优异,很受同学老师的喜爱。当时101中学还有几个出国留学的名额,老师就想着把其中一个名额让给许延滨。

奇怪的是,当老师审批许延滨在学校填写的各种表格时,发现“家长栏”里只有母亲的名字,却没有父亲的姓名。

在那个年月,想要出国留学必须先进行一番政治审核,那么许延滨的父亲是谁?令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是,等他到了许延滨的家后,发现这位学生的父亲竟然是许光达大将……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01

许光达,190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原名许德华,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考入黄埔军校。

1927年8月,许光达在江西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历任红六军参谋长、十七师师长兼政委、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二旅旅长、第三军军长等重要职务。

新中国成立不久,许光达奉命从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调至北京组建装甲兵部队,担任新中国第一任装甲兵司令员。

1955年10月1日起,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在评定军衔过程中,绝大多数军官和在地方工作的原军队高级干部,对于自己能评上哪级军衔都有正确的认识。

也有少数干部担心自己军衔被调低,甚至还闹情绪。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他老人家风趣地批评了这种现象:“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当一些解放军高级军官为自己的军衔调低而感到不平时,有几位开国将军却主动向军委要求降低自己的军衔,其中就包括粟裕和许光达。

许光达为此郑重地写了一份《降衔申请》,呈送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接到许光达的申请书后,毛主席曾感慨地对朱德、彭德怀、贺龙等领导说:“光达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的明镜。”

在许光达看来,凡是共产党人都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牺牲,没有个人利益得失可言。

既然一个人把生命都交给了党和国家与全国各族人民,那战功和军衔又算得了什么?

许光达将军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虽然自己是开国大将,又是新中国第一任装甲兵司令,但许光达从不以权谋私,更不向组织提出任何附加条件。

对待家人,许光达把深深的爱埋在心里,也从未利用职权谋过任何私利。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1956年,许光达的父亲去世,噩耗传来,举家悲痛,他的哥哥立即从长沙发来电报,催促许光达赶紧返回老家主持葬礼。

许光达当时非常矛盾,他也很想立即回到长沙,最后看上老父亲一眼。同时,许光达的哥哥在电报中让弟弟从北京带回来几十匹白布。

这样一来,他回到老家主持葬礼,无非是替家人“显摆”罢了,这与中央提倡“移风易俗,从简办丧事”的精神是相悖的。

思考再三后,许光达觉得自己不能回去参加这个葬礼,如果回去了,会在老百姓的心中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在妻子邹靖华的建议下,他决定找来一名熟悉湖南风土人情的政治干部,代替自己回到老家处理白事。

临行之前,许光达对这位政治干部做了三条交代:第一,不准搞迷信活动;第二,一定要做好亲属的工作;第三,白事的相关费用不能超过500块钱,稍微超一点没关系,但不能没谱。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02

后来在许光达的坚持与当地党组织政府积极配合下,许光达的哥哥与亲戚们只好从简办丧事。

五年后的1961年,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各族人民陷入了空前的粮荒,装甲兵大院变得闹哄哄。

因为一些机关干部的亲属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投靠亲戚找关系,想吃上饱饭。

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许光达立即主持召开装甲兵党委会,决定:困难时期,干部应该做好各自工作,不要让亲属长期到北京吃住,这不利于工作,更不利于党政教育。

碰巧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北京装甲兵大院。他们已经饿得挺不住了,也是到这里寻口饭吃。

许光达此前规定:凡是来京探亲的干部亲属只能住三天,三天期满之后立即原路返回。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许光达的四哥和六弟在装甲兵大院大约住了一天,他们发现身为开国大将的许光达家庭同样不富裕。

四哥和六弟觉得不应该在这个节骨眼上来到北京,更不应该让许光达为难,于是决定第二天就回湖南老家。

离别之际,兄弟三人心里都不是滋味,许光达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瓶酒,为哥哥弟弟践行。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许光达接到秘书报告说:六弟许德强病倒在河南安阳火车站,已经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治疗,但抢救无效,已经病逝。

医生明确告知:许德强身体没什么问题,但经过遗体解剖发现他因为长期挨饿,胃已经萎缩了。

消息一出,有不少人都指责许光达不顾兄弟之情,眼睁睁地看着亲弟弟饿死在家门口。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03

可是许光达就真的没有兄弟之情吗?他知道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更是一位高级干部,如果开了这个口子,他将来如何工作?

“自己家的私事不能牵扯到任何公家的资源”,这是许光达一直信奉的准则。

既然许光达对自己的父亲和亲生兄弟都如此“苛刻”,那么他唯一的儿子许延滨,也很难沾到父亲的光。

1939年5月,许延滨出生于延安。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岁月,许光达向中央提出要去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批准他的请求,分配许光达到条件最艰苦的晋西北。

此时,刚满三岁的许延滨与他还未断奶的妹妹玲玲,跟着父亲母亲来到晋绥分区。在条件恶劣的生活中,许延滨的妹妹玲玲患上恶性肠炎,不久因病去世。

玲玲离开人世后,许光达把女儿唯一的照片夹在党章中,装在贴身衣袋里。万幸的是,许延滨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挺了过来。

1953年许延滨从北京八一小学毕业,1959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大学毕业后,许延滨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继续深造,成为国内出色的科技人才,于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现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顾问。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末,许延滨原本就有机会出国深造。那时他正在北京101中学读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老师与校领导商议后,决定推荐他出国留学。

因为许延滨所填写的各种表格中都没有他父亲的姓名,在1959年夏的一天,许延滨的老师来到装甲兵大院进行家访,见到了许光达大将,惊讶地问到:您是许延滨的父亲?

许光达大将在听了老师介绍儿子在校的各种表现后,认真地说道:“我生了这个孩子,就是给社会添了一个新成员,父母要对社会多负一份责任,许延滨有进步,多亏你们的培养,做父母的也很高兴,可是我不同意学校推荐他出国留学。”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老师以为许光达大将是顾及身份,所以不愿意让儿子出国,于是劝道:“推荐许延滨出国学习,不存在任何人情关系,因为我们此前都不清楚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把许延滨送出国留学深造,对党和国家也是一件好事。”

无论学校的老师怎么劝,许光达就是不点头。临了留下一句:“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我还是建议学校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兵子弟去国外留学。”

看到许光达将军的态度这么坚决,学校的同志也不好再劝。

许延滨起初不理解父亲为何不让自己出国留学?工作之后,加上自身阅历提高,许延滨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许光达身为开国大将,亦是装甲兵的最高领导,深受中央领导的器重。许延滨是许光达的唯一爱子,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出国留学,不明就里的群众会怎么看待许光达一家?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许光达将军才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儿子去出国。当然,许延滨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不出国留学照样能成为国之栋梁。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老师家访,老师很惊讶:您是许延滨的父亲?-有驾

可惜的是,在特殊年代,许光达受到错误对待,与革命分子斗争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或许在后人看来,许光达将军的这些做法较为刻板,甚至不通人情,但也正是因为有许将军这样不为私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才能与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正如毛主席说过的:“群众之事无小事,只要开了一个口子就会引起恶劣反响。”

许光达用共产党人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他所做的一切堪称楷模。

参考文献:

[1]陈枫.许光达的家教[J].红广角,2012(07):45.

[2]许延滨,张鹰.儿子眼中的许光达[J].党员干部之友,2005(07):38-39.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