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大跌40%!中国第三大车企,寄生华为的风险暴露

没遇到过几次车企靠着科技巨头吃饭的例子。但赛力斯这波操作是真让我长见识了。合着你是打算抱着华为这条大腿一路躺赢?结果这腿忽然间不那么粗了,摔了个四脚朝天。

从榜样到警示

前两天开完问界M7,我还琢磨着这厂家挺有意思。要搁十年前,跟我提小康汽车,那就是一堆不入流的小面包和皮卡的代名词。结果人家摇身一变,改名赛力斯,靠着一手好牌混成了2000多亿市值的"第三大车企"。也是牛啊。

华为加持的确是神奇,短短几年就把销量干到了50万台,其中问界系列贡献了80%以上。圈内人都知道,这问界系列的灵魂从头到脚都是华为的,赛力斯基本就负责了个"代工"。说白了,除了车身和底盘,其他有脑子的东西基本全是华为的。我记得2019年第一次看华为Smart Selection这个概念时就想,这不就是把手机ODM那套搬到汽车上了吗?

但是吧,跟手机不一样,造车这事儿讲究的是一个长期主义。搞软件的思维跟造车的思维压根就不是一个频道。拿手机来说,不行就换壳,换供应商,甚至换品牌。汽车研发可是动辄四五年一个周期,你今天断供,明天就是半条命没了。

昙花一现的"第三极"

销量大跌40%!中国第三大车企,寄生华为的风险暴露-有驾

去年听业内人吹赛力斯的时候,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营收1450多亿,同比增长305%,市值一度超越上汽、长城、吉利这些老牌车企,直接成为市值仅次于比亚迪和小米的"第三极"。问界M9更是号称"50万以上最畅销豪车",超越BBA。那阵势,真跟要统一中国豪华车市场似的。

可现实啥样呢?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就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一季度销量才6.8万辆,同比暴跌40.1%。这个降幅连我这种见惯了市场起伏的老司机都倒吸一口凉气。细看数据更扎心,1月份降了45.82%,2月份降了39.43%,3月份降了34.43%。别跟我讲什么"春节因素",这明显是整个季度都在跪着。

有人说是去年年底"透支"了今年的销量。我呵呵一声。透支能透40%?要真这么能透支,那全行业都该改行干期货了。

寄生模式的危险游戏

赛力斯这事儿,严格说起来是个教科书式的"寄生模式"风险案例。我这些年看多了车企合资、技术合作,哪见过这么玩的?直接把核心竞争力外包出去,自己变成"提供车壳的供应商"

记得去年我试驾问界M7的时候,销售全程没提一句赛力斯,全是"华为汽车"、"华为设计的"、"华为研发的"。我寻思这车身上要是没贴华为Logo,可能连销售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卖。

销量大跌40%!中国第三大车企,寄生华为的风险暴露-有驾

更扎心的是,华为现在玩起了"多对一"。去年华为一口气跟奇瑞、北汽、江淮、上汽都搞上了,从一个"问界"变成了"五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你赛力斯哪来的底气认为自己还是"亲儿子"?人家鸿蒙座舱4.0首发给了阿维塔,智界R7抢了你的华为展位,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你"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吗?

技术空心化的代价

说句公道话,赛力斯这些年基本没啥拿得出手的自研技术。三电系统?华为的。智能驾驶?华为的。车机平台?华为的。这么玩,你拿头跟比亚迪、上汽这种有技术积累的厂商拼?

前段时间拆了台问界M5,底盘做工是真不错,但整车三电系统完全看不到赛力斯的影子。搁在华为电驱、华为电机、华为热管理这些标签下,我怀疑赛力斯自己的工程师都搞不清楚这玩意儿到底咋工作的。万一哪天华为一拍大腿说"不玩了",你怎么办?

而且最致命的是,问界的品牌认知完全和华为绑定。我采访过几次消费者,十个里有八个认为"问界就是华为车",根本不知道赛力斯是啥。这种状态下,你怎么去建立自己的品牌力?怎么培养用户忠诚度?

高负债的压力山大

销量大跌40%!中国第三大车企,寄生华为的风险暴露-有驾

财务状况更是个大问题。2024年底资产负债率高达87.38%,总负债824亿元,同比增长87.22%。这个杠杆比例在车企里已经算是相当吓人了。

我跟几个金融圈的哥们聊过这事,他们的评价是"一旦销量断崖,现金流压力会直接爆表"。果不其然,赛力斯最近开始频繁融资,甚至开始筹划港股IPO。这不就是急着输血吗?

自主研发的痛苦必经之路

说实话,当年看到赛力斯跟华为搞在一起,我就犯嘀咕。靠山山倒这种事,在车圈太常见了。依靠外部力量获得短期增长,长期必然会付出代价。除非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技术积累,否则永远都是别人的"代工厂"。

不妨看看比亚迪,人家从电池做起,一步步搞定三电系统,再到全车域控制器,现在连半导体都自研。这才是造车的正道啊。短期内也许看起来慢一些,但积累的核心竞争力谁都抢不走。

合作没问题,但得是双赢的合作,而不是把命脉都交给别人。像当年沃尔沃和吉利的合作,互相借力但各自保持技术独立性,这才是聪明的打法。

销量大跌40%!中国第三大车企,寄生华为的风险暴露-有驾

车企的"反思课"

说到底,赛力斯这事儿给整个车企都提了个醒。谁都想走捷径,但捷径通常通向悬崖。依靠华为之类的科技巨头没问题,但底线是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

记得去年和一位车企高层聊天,他说了句话挺有道理:"借力可以,借命不行"。无论跟谁合作,自己的"命门"得攥在自己手里。不然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昙花一现的繁荣,然后是漫长的衰退。

回想08年那会儿,国内的合资企业不也都是这德行?前十年风光无限,后十年就没啥新动静了。为啥?核心技术没积累,研发能力没跟上,完全仰人鼻息,日子能好到哪去

我估计赛力斯接下来几年有的熬了。但愿这能给其他想走捷径的车企一个警示:造车没有捷径,技术是硬道理。没有核心技术积累,再大的品牌加持也只是暂时的辉煌,终究会迎来现实的考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